平谷大桃种植助力绿色村庄建设,探讨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作为平谷区优质绿色大桃种植示范基地项目,拜耳耘远农场今年在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去年6月,拜耳与平谷区峪口镇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绿色大桃种植项目。
针对果树枝条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平谷实施了生态桥工程,通过搭建金融、行政、运营、产业、信息等链条,打通各主体间断头路,建立党委+企业+农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只大桃撬动平谷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农民日报花照1.46万公顷沟滩坡川,果香百里乡村田野林染千余平方公里京东门户,春季去平谷,仿佛走进无边无际桃花海,秋季去平谷,犹如踏人接天连地桃世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零散栽植,到90年代整乡镇推进,再到响应十九大对实现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号召。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小队赴平谷区大华山镇和刘家店镇进行实地走访,小队于7月20日至7月26日在素有“中国桃乡”之美誉的北京平谷开展关于平谷大桃绿色种植、精深加工、销售推广等方面的实地走访和调研。大桃产业作为平谷区农业的领头羊行业,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带领下,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大桃种植基地。
在刘艳亮的带领下,大峪子村2010年成功创建北京市“生态村”,2013年成功创建“平谷区学习型新村”和“首都绿色村庄”,他本人也获评多项殊荣。
考察团对平谷区的农产品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当前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探讨了如何将利用BLOF技术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更好地推向国内外市场。
为平谷区桃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建议 | 具体措施 |
---|---|
加强品牌建设 | 提高平谷大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特色品牌。 |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 采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等绿色种植技术,提高大桃品质。 |
拓展销售渠道 | 利用电商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渠道,拓宽销售渠道。 |
加强人才培养 | 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人才。 |
始于桃,不止于桃,从桃源延伸出的创新之路,正在改变平谷的发展生态,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更多传奇。走入桃林深处,有平谷桃王美誉的桃农张宝志绽放着笑容;蟠桃枝下,桃农们伸手采摘着今秋最后收获的蟠桃,为今年的平谷大桃收官。
而亟需保护与传承的种桃技艺,正在与农业现代化的管理、运作模式结合,进行着创新的尝试与实践,每亩地桃树的种植数量、桃树的枝丫修剪...
平谷森林面积仅有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5%。改革开放初期,平谷便开始了工程造林行动,从金海湖景区到山区乡村,再延伸到县城周围,造林范围不断扩大,造林力度不断加强,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大家在与果农的交流之中了解到了今年桃子整体的产量、价格和销售趋势,询问了每年普遍存在的大桃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定价的问题。调研中发现平谷大桃的品牌建设由于缺乏宣传力度,目前仍然在全国市场之中缺乏竞争力,还发现精品桃的电商之路走得也是一波三折。
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峪子村,是平谷大桃的发源地和生产专业村。在这样一方沃土上,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艳亮,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更新果树管理技术、修建鲜桃批发市场等,带领乡亲们靠大桃生产与销售,走出致富路。
20世纪80年代初,大峪子村村民就开始种桃树,可辛苦一年换来的只是亩产千余元的收入。2007年,33岁的刘艳亮当选大峪子村党总支书记。以前没有任何果树管理经验的刘艳亮,开始风雨无阻穿梭在大峪子村的桃园田间。经过田间观察、询问果农、请教专家以及与桃商座谈,刘艳亮出村里桃子卖不上好价钱的原因:种植品种落后,濒临淘汰;管理技术老化,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由于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大桃甜度不够,桃商出价低。
找清原因后,刘艳亮马上请来果树专家前来指导生产管理,并带着村技术员多次到北京市果林所学习果树管理技术,且在专家建议下,大胆引进10多个优良大桃品种。经过他带头示范种植,新引进的品种嫁接成功、挂果成熟后,销售情况不错,于是刘艳亮让农技员向村民推广新品种。此后,刘艳亮不断带领果农到安徽、河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并远赴日本自费深造,先后引进优良品种共120多个,引用大桃增收新技术措施7项,果农增收立竿见影。
新品种引进来了,科学管理还要跟上。刘艳亮登门请来各级果树管理专家、教授来到田间,最终专家建议:利用腐熟有机肥技术改善土壤板结和营养成分流失问题;利用虫情测报为病虫害联防联治提供准确施药时间;利用铺地膜技术进行大桃增甜;利用倒拉枝技术防止折树;利用套袋、铺反光膜来改善果品色相;利用杀虫灯和进口迷向丝技术防治病虫害。
刘艳亮在自家果园率先使用这些技术,经过一年多实验,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后,开始争相学习新技术,他又耐心细致地传授给村民,并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在村里培养起5名技术“二传手”。这些先进技术不仅使大峪子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增加,桃树病虫害防治率达到百分之百,还从根本上改善了村域生态环境。
刘艳亮还在培育新型农民上下足功夫。他筹措资金在村里建设科普图书室。村里每年都邀请果树专家教授到村举办培训,并将授课内容录成视频,通过大峪子村电子显示屏幕滚动播出,让本村乃至邻村7200多名果农受益。村里还制定大峪子村农技员培训制度、病虫害监测台账、农科技术推广方案等。
刘艳亮按照果品成熟期将大峪子村鲜桃品种 为包括黄桃、白桃、油桃、蟠桃4大类120多个品种,其中几个名优稀品种在全国只有大峪子村才有,桃子上市期拉长到六月上旬底至十月上旬。如今,大峪子村鲜桃种植面积达3300亩,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大桃种植,果品销往国内一线城市及大中型城市,并出口东南亚等地。全村大桃销售收入达到亩均2.3万元,收入最高的桃农每户年收入19万余元。
为保障村民卖桃运输方便,刘艳亮提出修建鲜桃批发市场、硬化田间路。他积极跑项目、跑资金,投资120万元的大峪子村鲜桃批发市场已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投资近200万元的田间路也完成硬化。
桃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平谷大桃种植助力绿色村庄建设,探讨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平谷大桃助建绿色村,探生态农业新路径。
在北京市的东北郊,有一片被绿意环绕的平谷区,这里的大桃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生态的种植方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拜耳耘远农场,作为平谷区绿色大桃种植示范基地,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的新路径。
绿色种植,环境与经济双赢
从桃林到市场,打造特色产业链
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打造新型农民
市场拓展,拓宽销售渠道
未来展望,绿色农业引领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