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蛇果,面临采收难题
蛇果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存在问题:1、种植品种单一,选择余地小;2、栽培管理技术落后;3、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打造特色观光体验农业。
红古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作人员正在对新引进的成熟蛇果进行采收。近年来,红古区建成了集学习培训、休闲观光、试验推广、成果展示等各功能于一体的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累计培训农民6000多人。目前,全区农村有各类科技示范户1000多户,农民“土专家”400多名,农民普遍掌握2门以上的农科技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5%。
年份 | 培训农民人数 | 科技示范户数量 | 农民“土专家”数量 |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
---|---|---|---|---|
2015 | 5000 | 800 | 200 | 40% |
2018 | 6000 | 1000 | 400 | 45% |
近年来,西和县因地制宜,整合多方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规模的同时,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助力农民增收。
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甜樱桃产业示范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同时打造大凉山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猪、牛、羊、禽等特色养殖基地,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蛇果采收难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蛇果品种选育,提高蛇果品质;另一方面,要提升栽培管理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此外,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也是解决采收难题的关键。
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蛇果,面临着采收难题,但只要我们抓住关键,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推动蛇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在红古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采收活动正在进行。这里的蛇果,以其鲜艳的色泽和诱人的香气,吸引了众多农民的瞩目。只是,在收获的喜悦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推动蛇果产业发展的关键。
品种单一,品质退化
草莓种植的品种单一,虽然近年来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但由于种植技术跟不上的问题,这些品种在种植时间的延长下,逐渐出现了品质退化、病虫害加剧等问题。这一问题在蛇果种植中同样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红古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工作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
- 引进优质品种:通过与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了一批品质优良、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蛇果品种。
- 加强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
-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蛇果的品质。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
- 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蛇果的品质和产量。
- 引入智能化设备:采用无人机、智能灌溉等设备,提高栽培管理的效率。
- 加强病虫害监测: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为了提升蛇果产业的附加值,红古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探索特色观光体验农业。通过以下措施,将蛇果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 建设观光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农耕乐趣。
- 举办农业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农业文化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蛇果加工成各类特色食品,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展望
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蛇果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红古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蛇果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古区的蛇果产业将走向全国,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