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南松村甘蔗种植致富领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南松村甘蔗种植致富领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到一线农务员,凭着对制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学习甘蔗种植新技术,带领一方蔗农脱贫致富,在岗位上坚守了21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姿态。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县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农务科副科长曹正发。

2015年,何进一利用荒地成立新广园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近年来,响应政府的号召,逐盎村进行土地小块并大块,建设双高...

因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村两委还积极争取资金,总共投入100余万元为村民修便民路,安装地灌和抗倒伏设施,带领群众逐渐扩大甘蔗种植规模,将该村...

方法 具体措施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甘蔗。这包括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以及提供甘蔗种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资金支持 低息无息贷款、优惠政策
流通支持 收购、深加工、物流

古乔村通过发展蔗糖产业取得良好成效。周边的中良、皂江、共和、颁桃、弄乐、碧草等村,纷纷借鉴成功经验,也相继建成甘蔗生产基地,全力发展蔗糖产业,助推脱贫致富。2017-2018年榨季,该乡种植甘蔗2688亩,总进厂原料蔗10077吨,产值530万元,今年新增种植甘蔗1094亩,总面积达到4180亩,蔗糖产业成为全乡...

来自己种呢?这也是一条赚钱的路子啊。在召开群众会议时,陶玉英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她期望的是群众都能积极响应,但事与愿违,刚一提出,群众的反对声音此起彼伏,“栽哪样甘蔗哦,我们这些地方是栽不出水果甘蔗的。”“陶大姐,你就不要去冒这个险了,栽不出来是要亏本的……”

群众的反对声并没有击退陶玉英的决心。她与丈夫商量,腾出2亩地来做实验,花了450块钱从健康农场拉来了3吨甘蔗种。甘蔗种下去了,没有技术,后期怎么管理?陶玉英让大女儿帮自己买了几本甘蔗种植技术的书,边看边学,同时联系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实地进行指导。通过学习和探索,她掌握了甘蔗种植的基本技术,她种的水果甘蔗长得又粗又壮,群众纷纷跟她买甘蔗种。为了带动群众致富,陶玉英承诺,甘蔗全部留给大家做种。当时集镇甘蔗卖3角一市斤,她卖给群众做种才1角2分一市斤,那年,他家的甘蔗少收入了1500多元。

儿时,陶玉英就喜欢跳舞,但是因为出生的年代不好,小时候没条件学习舞蹈,长大成家后又忙于家务事,学习舞蹈就被搁在了一边,闲暇时她也会偷偷地跟着妇女们跳一跳,丈夫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2006年“三月三”活动,丈夫带着她来到马关县城观看比赛,回到家后她就跟丈夫说“其他人都可以跳,我为什么不可以?”第二天,陶玉英就为筹备成立一支文艺队忙开了,她四处动员妇女同胞,可是没有人愿意参加,一是因为忙没时间,二是思想观念落后,总觉得跳舞有伤风化。为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她自己出钱买车票、安排伙食和住宿,带着村里的6名妇女来到马关县城,让她们感受文艺队的风采。回来后文艺队成立了,加上她7个人。虽然人少,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有时间,大家就集中在一起学习舞蹈,开始跟着DVD学,熟悉后就自己编排舞蹈。慢慢地,场地周边观看的群众越来越多,她们的舞也越跳越好。2008年为了歌颂党的好政策,陶玉英带领文艺队编排了手巾舞蹈《南松颂歌》,以壮族古朴的黑衣白巾作为舞服,以质朴的歌词展现了壮家儿女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近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陶玉英带领文艺队曾多次在州、县表演,并获得了表彰奖励。现在文艺队队员从刚成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16人,只要是喜欢舞蹈的群众都可以来参加。她说:“我成立文艺队就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过去,都龙镇辖区的道路发展建设极为滞后,修路方便出行成为群众最热切的期盼。为了修建南松村的田间道路,陶玉英多次到镇上找领导反映。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镇政府同意补助一定的资金,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南松村的田间道路。

南松村地处石山区,许多修建路段都需要爆破。当时村里只有1个人有爆破证,因有事外出,没有专业爆破人员,修路的进程就耽搁了下来。看着时间一天天的往后推移,陶玉英心里非常着急。她与村委会干部商量后决定,由村里出人来爆破,但是一问,大家都说这个开不得玩笑,此时的陶玉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你们不敢,我来。”她的一句话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劝她说这是有生命危险的,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还是等爆破人员回来。大家的话没能挡住陶玉英,为了早日修通道路,她还是决定自己去爆破。她的胆量与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现在回忆起来,陶玉英还心有余悸,她不知道当时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也正是她的勇气鼓舞了全村人民,大家都鼓起干劲,提早完成了道路的修建。在以后的几年中,陶玉英又带领群众修建了多条道路,完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现在,村民不用愁自家地里的甘蔗、香蕉运不出去了。

甘蔗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甘蔗的分布与起源

南松村甘蔗种植致富领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退伍军人的甘蔗情缘

响应号召,土地重组

从士兵到甘蔗种植专家

曹正发,全国“劳动模范”,县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农务科副科长。1999年退伍后,他投身于甘蔗种植事业,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种植专家。21年来,他坚守岗位,带领一方蔗农脱贫致富。

技术支持与资金扶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甘蔗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低息无息贷款、优惠政策等,助力农民种植甘蔗,实现脱贫致富。

古乔村的蔗糖产业之路

陶玉英,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走上了甘蔗种植的道路。她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了甘蔗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文艺队的崛起

陶玉英热爱舞蹈,她带领文艺队编排了《南松颂歌》,展现了壮家儿女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如今,文艺队已成为南松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道路建设与村容村貌改善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陶玉英多次到镇上争取资金,推动南松村田间道路的建设。在她的努力下,村民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