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穗腐是小麦成熟期常见病害
小麦赤霉病,这个看似平常的名字,却隐藏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巨大威胁。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赤霉病穗腐如同一个隐形杀手,时刻潜伏着,等待着机会对小麦造成致命一击。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它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麦穗,造成枯穗。受害麦穗籽粒皱缩瘪小,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出粉率降低,品质变劣。更严重的是,病粒中还含有致呕毒素和雌性毒素,人畜食用病麦粒及其加工品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及其他严重疾病,重者可引起生命危险。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 减少产量: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籽粒皱缩瘪小,千粒重下降,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 影响品质:病粒中含有毒素,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 人畜中毒:食用病麦粒及其加工品后,会引起头晕、目眩、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在前期预防,药物防控的最佳时机在抽穗到盛花期。
防治方法 | 作用 |
---|---|
选用抗病品种 | 降低小麦感染赤霉病的风险 |
合理轮作 | 减少土壤中赤霉病菌的积累 |
清除田间病残体 | 减少田间赤霉病菌的传播 |
药剂防治 | 在抽穗到盛花期进行药剂防治,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 |
药剂防治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福美双、噻霉酮、丙硫菌、甲基硫菌灵、枯草芽孢杆菌等。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地区不可使用多菌灵及复配药物。
- 加强监测:密切关注田间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 合理用药:根据当地小麦重发的病害和虫害类型,选择2-5种药物进行复配使用,并加入有机硅等助药物,以此达到提高药液延展渗透性、一喷多防、兼治其他病虫害的效果。
-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案例分析
据调查,我国某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高达70%,严重影响了当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降低赤霉病的发生,当地农民采取了以下措施:
-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降低小麦感染赤霉病的风险。
- 合理轮作:实行合理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赤霉病菌的积累。
- 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田间赤霉病菌的传播。
- 药剂防治:在抽穗到盛花期进行药剂防治,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
导读:小麦种植过程中,赤霉病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威胁。尤其在湿润多雨的气候下,穗腐问题频发,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本文将探讨一种创新的防病增产策略,助力种植户应对这一挑战。
面对赤霉病的威胁,科学用药是关键。根据当地小麦重发的病害和虫害类型,选择2-5种药物进行复配使用,并加入有机硅等助药物,可提高药液延展渗透性,实现一喷多防,兼治其他病虫害。
位于江西的某麦田,近年来赤霉病频发,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经过对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习惯的分析,种植户采用了以下防病增产策略: 1.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2. 合理轮作,降低菌源积累; 3. 如齐穗后和盛花期,喷施高效低毒的杀菌剂; 4.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该麦田的赤霉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面对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需要持续创新,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防病增产策略。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挑战,为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