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玉米粗缩病是病毒性病害,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粗缩

玉米粗缩病,这一让种植户头疼的病害,不仅让玉米植株矮化,还让叶片粗缩,影响产量。了解其症状、成因及防治方法,是保障玉米丰收的关键。

玉米粗缩病是病毒性病害,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粗缩

玉米粗缩病的症状

  • 植株矮化:玉米植株明显矮于正常植株。
  • 叶片粗缩:叶片变得宽短,叶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斑。
  • 生长迟缓:病株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 茎节变粗变短:茎节变得粗壮,节间缩短。
  • 叶短宽且硬直:叶片变短变宽,质地硬直。
  • 顶叶簇生:顶部叶片簇生,无主叶。
  • 心叶卷曲变小:心叶卷曲,变小。
  • 叶脉上生成蜡白色突起条斑:叶脉上出现蜡白色隆起条纹。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

  • 病毒传播:玉米粗缩病毒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
  • 肥水不合理:肥水管理不当,如过量施肥、浇水不当等,易引发病害。
  • 温差大:温差过大,导致植株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毒。
  • 种子带毒:带毒种子是引发病害的重要途径。

农业防治

  • 选用抗耐病品种:选择对玉米粗缩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
  • 调整播期:适时播种,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期。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植株抵抗力。
  • 清理田间杂草: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灰飞虱的栖息地。
  • 杀虫剂防治:使用扑虱灵、吡蚜酮、噻嗪酮等药物全面喷施田间及周围。
  • 病毒抑制剂:使用病毒A、氯溴异氰菌脲等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脱落酸等,促进植株生长。
  • 天敌昆虫:引入天敌昆虫,如捕食性瓢虫、草蛉等,控制灰飞虱数量。
  • 微生物制剂: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病毒制剂、细菌制剂等,抑制病毒复制。
防治方法 具体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田间杂草。
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病毒抑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

玉米粗缩病,顾名思义,是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矮缩现象。这种病害主要由带毒灰飞虱传播,病毒粒子球形,大小60-70nm,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凸起部分细胞中。当玉米植株感染病毒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叶片浓绿、僵直,心叶不能正常生长,植株生长迟缓,节间粗短等。

玉米粗缩病是病毒性病害,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粗缩

针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控,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 杀虫防病使用扑虱灵、吡蚜酮、噻嗪酮等药物全面喷施田间及周围,遏制病源,隔断传毒渠道。 2. 选用抗病品种在播种玉米时,选择对矮缩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减少病害发生率。 3. 调整播期播种春玉米时,提前播种,争取在5月底灰飞虱高发期时长到10叶以上;播种夏玉米时,尽量推迟播种期,错开灰飞虱向玉米田迁徙的高峰期。 4. 农业防治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了解病害发生趋势;彻底清理田间杂草,破坏灰飞虱生活与繁殖的环境。

在某地,玉米粗缩病曾一度肆虐,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成。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当地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防控措施。通过采用上述策略,该地区玉米粗缩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治时间2022年5月至8月 - 防治面积10000亩 - 防治效果病害发生率从原来的30%降至5%,玉米产量提高了20%。

面对玉米粗缩病这一难题,未来我们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高防控效果。研发新型农药针对玉米粗缩病,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制剂,如病毒载体、微生物等,对灰飞虱进行防治。 3.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病害传播。

玉米粗缩病防控任重道远。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才能让这场无声的农业危机得到有效控制,保障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