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危害严重

农民频道上传的生活视频:玉米二点委夜蛾和草地贪夜蛾危害特别大,该如何防治?粉丝数52593,作品数7737,点赞数1,免费在线观看,视频简介:《农博士...

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实施时间 效果
麦收后播前使用灭茬机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玉米 播种前 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危害,提高播种质量
喷洒1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毒死蜱乳油 发现虫害时 降低后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发生率
喷洒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10.5%的甲维铃脲 玉米3~5叶期 防治效果佳,持效期可达三周左右

最近,很多农户咨询玉米二点委夜蛾如何预防?往年玉米受到二点委夜蛾严重危害,一旦发生,很难治!二点委夜蛾是连年秸秆还田、免耕播种逐渐积累导致暴发的害虫,严重危害夏玉米。一是虫量多、危害重、产量损失大。该虫在玉米幼苗基部咬食玉米嫩茎,钻蛀玉米幼苗,轻者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导致毁种。

在春季四月份,二点委夜蛾喜欢吃小麦,一代成虫期和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期相遇。二点委夜蛾虫害主要发生在六月份中旬到七月初,适应性广,在各种作物田做一个茧在表土层越冬。

第三,天气干旱,玉米幼苗浇水,给二点委夜蛾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土地湿润、潮湿,是二点委夜蛾幼虫适合生长的环境,还会利于虫卵的孵化。玉米发生二点委夜蛾,一定要注意及时喷洒药剂。

如果是墒情比较好的田间,可喷洒1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毒死蜱乳油,杀死二点委夜蛾成虫。降低后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发生率。

第一,我们 想到的就是种子品种的不同。一般在玉米3~5叶期,喷洒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的效果也不错。或者可以使用10.5%的甲维铃脲1000倍液,均匀喷洒。这些对二点委夜蛾有比较好的防治作用,持效期可达到三周左右。

二点委夜蛾成虫有趋光性,在头一年的夏秋季节,可采用田间悬挂黑光灯,进行诱捕二点委夜蛾成虫,降低第2年的虫口基数,减轻以后的危害。

有的农户为了省钱,可能买了最便宜的种子,因为档次低,包衣剂质量较差,所以说抗病害抗虫害效果不好,长出来的玉米幼苗易发生二点委夜蛾。

因为秸秆麦糠是其最爱寄居的地方,所以只有把覆盖在地面的秸秆麦糠及时清除出去,破坏掉害虫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把害虫消灭在源头,减少病害的发生。

进行旋耕之前,每亩地撒入噻虫胺颗粒剂3~4公斤左右,然后播种与浇水。

那么,我就从我所知道的内容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二点委夜蛾在2-3叶期危害导致玉米幼苗从根部咬断死亡;3-6叶期蛀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毫米空洞,导致玉米心叶萎蔫枯死;7-10叶期,咬食玉米次生根或主根,造成倒伏,严重者枯死,如不加以防治会导致玉米...

二点委夜蛾何时发生,对玉米危害有哪些,急救措施是什么?玉米二点委夜蛾已出现,怎么防治

二点委夜蛾以幼虫钻蛀玉米苗的茎基部,造成幼苗倒伏甚至死亡。当发现地里有这种害虫出现的时候,尽早用药防治。

2、在不归垄麦糠的情况下,傍晚时把喷头拧下来直接顺行对准幼苗基...

1、二点委夜蛾幼虫怕光,所以,最...

当秸秆还田,高麦茬覆盖麦秸,形成中间空隙,进行产卵,玉米播种后浇蒙头水,湿度大适合卵孵化和幼虫的生长。

这样不但可以防治二点委夜蛾,而且对灰飞虱以及其他一些害虫,都有非常好的防治作用。

玉米出苗之后,发现有玉米幼苗受到危害初期,可压低喷头顺垄喷洒土蚕一支净乳油1000倍液+1000倍液噻虫胺悬浮剂+农药助剂。

而有的土地,在联合收割机割完以后,会留下许多秸秆,麦糠覆盖在地面上,给二点委夜蛾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温床”的条件。

二点委夜蛾一般在麦茬的夏玉米地发生较多,田间害虫分布不均匀,但靠近垄背的边垄发生严重,一般片状危害面积在4平米左右!调查发现麦秸麦糠覆盖...

玉米大田管理 如何防治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各地往往误认为是地老虎为害。该害虫因为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将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1、成虫形态特征 体长10—12mm,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1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它是玉米田的一种暴发性害虫。它咬食玉米苗茎,会造成倒伏,缺苗减产,严重的还有可能会造成绝收。其中麦秸覆盖大的玉米田发生较重。

发生二点委夜蛾严重的地块,小麦收获之后,用秸秆还田机粉碎一遍小麦秸秆。

同样地段的土地,同时播种,但是为什么有的地段有的品种爱生二点委夜蛾呢?我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种植玉米的农户特别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危害严重

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需要我们从种子选择、土壤处理、药剂防治、物理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降低二点委夜蛾的危害,保障玉米丰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