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冬枣,一镇之宝
开发发展成就冬枣大产业,政府和市场双带动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在这种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优势资源不外流,当地做出只允许在本县发展,冬枣苗和接穗不能外运的政策,但人民又迅速的认识到这种限制发展的政策,并不利于冬枣产业的迅速成熟。2000年后当地又改变了这种做法,在完成沾化县种植任务的同时,主动将几百万棵苗木运往全国各地。
发展最快的是滨州市的其他县区,无棣县就对百万株金丝小枣大树进行了高接换种。另外沿渤海湾地区的潍坊市、东营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天津市郊区大量盐碱地都开始种植沾化冬枣,在北京郊区、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等地也开始发展。因为全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提高,这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世界第一果品”面向了全国,甚至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
沾化区下洼镇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该镇依靠冬枣种植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集冬枣种植、加工、销后、旅游于一体的庞大的产业集群,现在冬枣成为全镇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最快的是滨州市的其他县区,无棣县就对百万株金丝小枣大树进行了高接换种。2000年以后,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枣农种植收益的提高,当地人也提高了对沾化冬枣的认识,到沾化县冬枣研究所参观的人数每年有十几万人次,掀起了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沾化冬枣的热潮。
年份 | 沾化县冬枣种植面积 | 年产冬枣 |
---|---|---|
1990 | 1.5万亩 | 50万公斤 |
1995 | 3万亩 | 100万公斤 |
2000 | 18万亩 | 200万公斤 |
2023 | 50万亩 | 超过1000万公斤 |
可喜的是,199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百家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同年7月,为了促进全县冬枣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沾化冬枣定为“县树”,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冬枣节”。在积极政策的带动下,镇上的冬枣苗圃地由少到多,很快发展到接近近2000亩。到2000年,全县冬枣密植园已发展到18万亩,年产冬枣200万公斤,各家庭园也都种了冬枣,沾化县成了真正的“冬枣之乡”。
沾化冬枣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起沾化冬枣在下洼的发展可以说是有故事、有曲折。沾化冬枣起源相当早,从下洼镇一带资源普查来看百年生左右的老冬枣树有51株,最古老的树有300多年,但是原来因为思想观念不行,农户为了怕丢失都把冬枣树种植在庭院中,一直没有意识到这种珍贵水果的市场价值。
1989年,沾化县把冬枣样品送到山东省“星火计划”产品展销会上,一下就获得金杯奖,由此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此前,沾化县一直是山东省有名的贫困县,为了脱贫致富,县、乡、镇各级政府及科技人员,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发展冬枣是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1990年山东省科委立项开展了“冬枣繁育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冬枣速生丰产园。1994年在下洼镇筹建起了冬枣研究所,并聘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参加研究,重点在冬枣的繁殖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有了新的突破。同时建立起了大面积的密植丰产园。周边农户种植冬枣树的也越来越多。
谈及滨州冬枣,一镇之宝,名扬四海,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之后,再深入一下滨州冬枣:助力乡村振兴,引领果业新潮流。。
开发发展成就冬枣大产业
政府和市场双带动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
营养价值、产品特点、历史民俗——滨州冬枣的基本介绍。冻枣与冬枣的语义相同,指成熟时令;冬枣是无刺枣树的一个晚熟鲜食优良品种,也是公认的优质鲜食枣品种。
沾化区为冬枣发源地,国庆节期间,50万亩冬枣进入成熟期,成为一年一度国庆假期采摘游的重点区域,形成了特色的原生态乡村特色文化,冬枣产业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沾化冬枣的地理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产地灌溉不受工业污染,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条件均适宜冬枣生长。这使得产出的冬枣质量上乘,脆甜、肉厚、汁多,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在滨海新区“一镇一品”的带动下,小王庄镇以冬枣产业为主要抓手,通过整合镇域内零散资源,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冬枣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