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淡水鱼类
鲢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和高效的净化水质能力,成为了众多养殖户的首选。
一、鲢鱼养殖基础知识
鲢鱼,又称白鲢、水鲢、跳鲢等,属于鲤形目鲤科鲢属鱼类。它们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以浮游生物为食,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1. 鲢鱼的生物学特性
特性 | 描述 |
---|---|
性成熟年龄 | 较草鱼早1-2年 |
成熟个体体重 | 一般3公斤以上 |
产卵期 | 每年4~5月 |
耐低氧能力 | 较强 |
鲢鱼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以下为适宜的养殖环境条件:
- 水质: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
- 水温:最适宜的水温为18~28℃,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 底质:以沙质或泥沙底质为宜。
- 池塘选择:选择排灌方便、水源无污染、不渗漏的池塘。
- 清塘消毒: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
- 培肥水质:施入有机肥,使池水中生长出大量的红虫,为鱼种提供适口饵料。
- 鱼种投放: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鱼种,按照合理的密度进行投放。
- 驯化与投喂:定时、定点投喂,使鱼形成习惯,利于均匀快速生长。
-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定期更换水质。
- 投喂管理: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
- 病害防治: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及时治疗。
- 市场需求: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淡水鱼的需求不断增加。
- 经济效益:鲢鱼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较好。
- 生态效益:鲢鱼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四、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在2019年进行鲢鱼养殖,采用以上养殖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数据如下:
指标 | 数值 |
---|---|
养殖面积 | 10亩 |
鱼种投放量 | 10000尾 |
成鱼产量 | 5000公斤 |
销售收入 | 10万元 |
案例背景:鲢鱼养殖助力湖泊生态修复
在我国的湖泊生态修复工作中,鲢鱼养殖正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鲢鱼养殖如何成为湖泊净化的新利器。
案例一:湘云鲫强化培育,提升养殖效益
1、鱼种适应。为避免鱼种因环境应激造成大量死亡,鱼种运到强化池边后,不要打开氧气袋,而是将氧气袋放在强化池的水面上漂浮30分钟左右,使氧气袋中的水温和气温接近强化池的水温。如到苗的当天气温高,太阳大,应在氧气袋上盖一层黑色的塑料布,防止氧气袋中的水温和气温骤然升高。漂浮之后,将氧气袋中的鱼种和水倒入大盆中,再加人等量的强化池塘水,使鱼种在盆中游动20分钟左右。
2、消毒。湘云鲫抗病力强,但因异地调种,须防鱼病带入塘中,所以,在鱼种倒人大盆,加进等量的强化池塘水的同时,每立方水用强氯精4克溶化消毒。
3、驯化与投喂。强化池施入有机肥后,会出现大量红虫,此时投放后的三天内一般不用投喂人工饲料。如天然饵料红虫少,投放后第三天可酌情投喂。鱼种饵料在前10天可投喂豆浆,或用一份黄豆粉加二份小麦粉制作混合料投喂。10天后,改喂鲤鱼或罗非鱼小鱼全价破碎料,或花生鼓,无论喂何种料,总蛋白应在30%以上。
1、清塘消毒灭杂。选定强化池后,在鱼种投放前15天亩用生石灰80公斤进行清塘消毒灭杂。
2、培肥水质。鱼种投放前?天,将消毒过的池塘中的老水排干,换进新水,接连换水两次,以防水质碱性过重,影响鱼苗生长。最后灌入新水30厘米左右,然后在池塘中亩施人腐熟的鸡粪140公斤,或亩施经发酵腐熟的饲料猪粪200公斤培肥水质,使池水中生长出大量的红虫,为鱼种下塘后提供适口饵料作准备,有利于提高鱼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3、鱼种投放。鱼种在盆中经水温适应和消毒后,即可投放到强化池中。此时,池中水深仍保持30厘米,七天后,使池塘水深达到40厘米。以后视鱼苗生长速度逐次加深水体,每次加10厘米深。
福建省作为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基地,鲢鱼养殖在推动当地渔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1、池塘选择。选择排灌方便,水源无污染、不渗漏或微渗漏。水深70厘米左右的池塘作强化培育。塘基不能有漏洞。进水口高出水面5寸以上,进水口与排水口都需用纱窗网拦截,以防鱼种成群外逃。如用竹筒或塑料管进水,亦需用纱窗布包口,防鱼上窜外逃。
2、放养密度。主养塘亩放湘云鲫1000尾,另放草鱼200尾、鲢鳙鱼100尾;池塘水深度不够的,放养密度应酌情降低。混养塘可在草、鲢、鳙鱼塘中放养湘云鲫500尾左右。网箱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120—150尾。
3、驯化与投喂。驯化,即定时、定点投喂,使鱼形成习惯,利于均匀快速生长。一日喂2—3餐,日喂量为鱼体重的5—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