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种植中紫纹羽病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
芍药,被誉为“花中皇后”,是春季花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是,在芍药种植过程中,紫纹羽病却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了芍药的生长。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病害的症状、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紫纹羽病的症状
紫纹羽病,俗称紫色或黑色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症状表现为:病根初呈黄褐色,严重时变为深紫或黑色、湿腐,病根表层有一层似棉絮状的菌丝体。后期病根表层完全腐烂,但仍完好地套在木质部外围,且可以上下移动。
二、防治方法
方法 | 具体操作 |
---|---|
及时清除患病部位 | 拔除病株并及时销毁,注意不要污染健康植株,对接触过病株的工具也要及时消毒。 |
化学防治 | 使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氯硝铵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
加强栽培管理 |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并松土锄草。 |
三、注意事项
- 加强土壤水肥管理,避免施用未经充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料。
- 在罹病和健康植株之间,开挖60一80厘米深的沟,以防止和阻断菌丝体延伸造成接触传染。
- 芍药园周围,宜栽植松、柏树,不宜栽杨、柳、槐树和白腊。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防治芍药紫纹羽病,让您的芍药花开得更美。
化学防治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000倍后喷洒处理伤口,并放置于通风环境中,以预防二次感染。
土壤管理加强土壤水肥管理,避免使用未经充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料,减少土壤感染的风险。
物理隔离在罹病和健康植株之间开挖60-80厘米深的沟,阻断菌丝体延伸,防止接触传染。
植物选择在芍药园周围,宜栽植松、柏树,避免栽植杨、柳、槐树和白腊等可能传播病害的植物。
及时处理及时发现并清除患病部位,拔除病株并销毁,避免污染健康植株,同时对接触过病株的工具进行消毒。
灌根治疗对发病严重的植株,可挖出烧掉或切除病根,经消毒后重新栽植。对初发或病情较轻的植株,可进行开沟灌根治疗。
晾根和挖沟隔离将患病植株周围的土扒开,使病根暴露在空气中,通过日光曝晒和通风减轻病情。
芍药紫纹羽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土壤消毒在翻地前,每亩施用2.5%赛力散粉5-7.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粉2.5-5公斤,或硫黄粉10-20公斤,翻入土中。
苗床消毒对小面积栽植,可使用30%液剂“土菌消”500倍液进行喷洒,每平方米用量3升。
轮作制度注意作物与作物之间的轮作,避免某些病菌长时间在土壤中生存繁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