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黄颡鱼,需掌握其生活习性、繁殖技术及病害防治
黄颡鱼,别名盎斯鱼、江颡鱼,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了解其生活习性、繁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至关重要。
生活习性
黄颡鱼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人工养殖时需驯食,使其适应白天摄食。一般驯食一周即可改变其摄食习性。投喂饵料时,应“尽早开食、少喂多餐”。4月前后,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5~9月,每天投喂3~4次。
繁殖技术
黄颡鱼苗种应选择健壮且无病虫害的优质鱼苗。鱼苗下塘前,用4%的食盐溶液消毒10分钟。放养密度需根据鱼塘条件、养殖技术等灵活调整。若放养密度太大,会影响生长速度且容易引发病害。
病害防治
病害名称 | 发病原因 | 防治方法 |
---|---|---|
出血性水肿病 | 细菌感染 | 鱼种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发病时每亩用生石灰125 kg。 |
水霉病 | 水霉孢子感染 | 鱼种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发病时每亩用生石灰125 kg。 |
车轮虫病 | 车轮虫大量寄生 | 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活饵用2-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 |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每10天-15天用“噬菌蛭弧菌冻干粉”、“水维康”进行调水,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10天-15天注水一次,调节池塘水质。如水质调控得当,则黄颡鱼生长良好,无病害发生,无需使用鱼药。
1. 池塘的准备工作: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面积3-10亩,水深2米以下,利于黄颡鱼的摄食。
2. 鱼种放养:放养期3-4月之间,每亩放养1000-1500尾。搭配品种不宜用生活习性与黄颡鱼大致相当的鲤、鲫、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
3. 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阴雨天开增氧机。
4. 鱼种运输、放养、捕捞时要注意操作,避免鱼因碰撞而受伤。用药时严格控制用量,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以上为符合要求的HTML格式的农业类文章。
黄颡鱼驯食技巧:习性转换的关键
优质苗种选择:养殖成功的基石
病害是影响黄颡鱼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病害防治措施。在鱼苗进池前,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与孢子。在饲养期间,我们定期使用“解毒底改”或“解毒应激灵”对水体和投饵区进行消毒,并结合“诺立康”投喂,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因为人们对黄颡鱼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认可,黄颡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养殖技术,以实现黄颡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高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品质,我们相信黄颡鱼将成为养殖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