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烂尾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
养殖户遇到这种问题, 就得控料,加上常规调水,泥鳅基本上能好起来。
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近期高温多雨,泥鳅疾病频发。泥鳅常见病有腐皮、水霉、烂鳃、赤鳍、肠炎、出血、气泡病等。
疾病名称 | 症状 | 原因 | 防治措施 |
---|---|---|---|
泥鳅腐皮病 | 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及腐烂 | 养殖环境恶化 | 改善养殖环境,加强水质管理 |
烂尾病 | 尾部腐烂,骨骼外露 | 细菌感染 | 隔离病鱼,使用抗生素治疗 |
赤鳍病 | 鳍条充血发红,鳍条附近皮肤腐烂 |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 使用抗生素治疗,加强水质管理 |
泥鳅烂尾病的症状与原因
烂尾病是淡水鱼的主要病害之一,烂尾病即鱼的鳍等腐烂的一种疾病,严重时尾部烂掉,骨骼外露,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只要鱼尾部被擦伤,或被寄生虫等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那么这种疾病就可能大面积爆发。
一般患烂尾病的鱼儿在初期的时候游动会变得缓慢,食欲开始减退,严重的时候会停止摄食。因为情况慢慢变得严重,病鱼会逐渐失去身体平衡,容易吊挂于食台上,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鳍条末端蛀蚀,鳍间组织被破坏,鳍条散开,呈蛀鳍;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肌肉溃烂,甚至整个尾部烂掉,骨骼外露。
遇到这种情况的还是建议把病鱼隔离治疗,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1月份,珠三角地区不少在冬棚里标粗的泥鳅出现烂尾、烂嘴的症状,同时冬棚里伴随有一些腥臭的味道。经过检查,没发现有寄生虫,亚硝酸、氨氮的指标每个池塘各异。这样状况养殖户该如何应对?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根据其外形可分为球菌和杆菌等。裉据革兰染色的着色不同,而分为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泥鳅的细菌性疾病较多,是泥鳅养殖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类疾病,常常引起泥鳅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佛山市南海渔愉鱼水产服务有限公司唐科表示,这种情况在小规格泥鳅比较常见。经过了解,他们都是用白对虾饲料投喂标粗的,每天投喂3餐,每餐2小时。这些泥鳅体型肥胖、短粗、胀气、烂尾、烂嘴,这种情况有点像城市孩子营养过剩得的富贵病。投料过度的后果是水质差、浑浊、藻相差,同时发病的泥鳅伴因为肝脏问题。
泥鳅出现烂尾、烂嘴的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感染寄生虫,第二种是水质差导致的。建议养殖可以从底质改良开始,过硫酸氢钾系列的消毒剂,因为过硫酸氢钾系列的消毒剂属于第五代消毒剂,更加温和、安全。使用24小时后,就可以用活菌调水。如安消酶之类的多种复合菌,水温15℃以上就可以使用。
病鳗表现为体弱,于水面缓游,反应迟钝,食欲不佳。病鳗 表现为尾部黏液脱落,色发白,喜悬挂于栖息台或饵料台,病灶处黏脏,尾部表面呈黄色,进而病灶处皮肤出血、发白及溃疡,皮肤表面溃疡后,细菌进一步感染真皮及肌肉,使肌肉溃烂,严重时尾部皮肤肌肉组织溃烂脱落,仅剩符椎骨外露,受碰撞...
鳗鲡烂尾病主要流行春夏及秋季,冬季发生少。在各养殖期中,白仔鳗发生最为严重,然后为黑仔鳗或幼鳗,成鳗发生少。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及美洲鳗鲡均会发生。该病主要诱发因素为养殖过程中操作对鱼体造成的机械损伤,尤其在白仔鳗培育期,水位浅,大多幼小鱼体在池底活动,清扫池底时方式...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
烂鳃病 养殖密度大,水质差,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 。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开天窗。 水温15℃以上时均易发。 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咈哌酸。泥鳅常见疾病与防...
感染详述 引起烂鳍病的细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鳗弧菌,它们只在恶劣的环境里侵害不健康的鱼。这些细菌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斑点、区域发炎,以及溃疡。细菌传染引起的损伤使受侵害的鱼容易受到来自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害。
感染迹象 最初,鳍的边缘出现轻微的不透明的外观,伴因为充血。
器懿照鳢蹈疗口,诌泥鳅主要病窖白I,防治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1烂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
导读:近年来养殖泥鳅的农户越来越多起来,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特别重要。那么,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发病原因是什么?下面一起来学习了解。
⑴病因泥鳅常见病多数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泥鳅机体引起的。这些能使泥鳅生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敌害生物。病原体与鳅体的相互作用引起鳅病的发生。因此,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为重点。
⑵特点鳅病发生和流行一般在水温由低向高变化的过渡期、高温季节和鳅体严重受损等情况下;疾病大多具传染性,感染快,传播迅速,且常可数病并发,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鱼;鳅病的发生初期常有少量病鳅游至水面...
黄鳝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种类有: 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病、烂尾病、打印病、发烧病等。 二、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如下: 1.出血病 病状:病鱼体有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腹部、喉部较明显,有时口中流血,鳃腐烂。 流行从早春至10月底均可发生,此病流行广,发展快,死亡率高。 ... 病原: 由产气单胞菌中的一种细菌引起。 病状:病鳝头伸出水面,反应迟钝,活动无力。尾部发炎充血,继尔肌肉坏死腐烂,以致尾柄及尾部肌肉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防治方法: 防止机械损伤; 鱼种消毒要彻底; 发病期间用2~5mg/l环丙沙星浸泡; 鳝池用0.1~0.2mg/l四烷基...
回顾完泥鳅烂尾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病鱼尾部腐烂。,让我们继续探讨泥鳅烂尾病:养殖难题,解决方案探析。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烂尾病是令养殖户头疼的问题之一。这种病症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批死亡。烂尾病主要表现为泥鳅尾部出现腐烂、溃疡,甚至骨骼外露,导致病鱼行动不便,食欲下降,最终死亡。
烂尾病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当、寄生虫感染以及细菌感染等。其中,水质恶化是最常见的诱因,如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会导致泥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
案例来源:佛山市南海渔愉鱼水产服务有限公司
案例时间:2023年1月
1. 控制饲料投喂量,减少饲料投放时间。
2. 改善水质,使用过硫酸氢钾系列消毒剂进行消毒,随后用活菌调水。
3. 加强日常管理,注意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鱼。
4. 预防寄生虫感染:定期进行寄生虫检查,发现寄生虫感染时,及时进行治疗。
5. 选择优质鱼种:选择健康、无病害的优质鱼种进行养殖,降低病害发生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