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丰收果农愁,因市场饱和销路难
只是,果农们的心情却和眼前的一筐筐青梅一样沉甸甸,乐不起来:因为,青梅价贱伤农的现象在许多青梅产区已持续多年。今年是青梅丰收的大年,新圩镇种植的逾万亩梅林,产量预计超过40万担。据新圩镇镇委书记文培洪介绍,新圩种青梅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青梅市场行情很旺,最高价曾经每斤卖到8元左右。
现状:增产就是减收
沿着省道S222线进入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沿途不时闪过连片的青梅果林。各个村口或村中墟市,都设有青梅收购摊点。在长彬村的青梅收购站里,绿油油的青梅果子堆成一座座“小山”,不断有农户用摩托车将一袋袋青梅运来,上磅称重,论斤计价;而受收购商雇佣的本村老年妇女们则负责分拣青梅。
年份 | 产量 | 收购价 | 成本 |
---|---|---|---|
1990年代 | — | 8元左右 | — |
2010年代 | — | 0.7-1.2元 | 1.0-1.5元 |
2020年代 | 40万担 | 0.7-1.2元 | 1.0-1.5元 |
据当地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今年该县的青梅总产量将达到3.5万吨左右。
问路:销往哪里去?
不仅是价贱伤农,销路也是青梅产区近年亟待解决的问题。收购商江三元在汤溪镇的半径村设了个收购点,成熟采摘期间每天收购的青梅大约有2万多斤,他的青梅一般销往珠三角和福建等地。另一位资深的收购商老陈说,饶平的青梅以前主要一部分是在粤东本地区“消化”,因为潮汕地区凉果食品加工产业很发达,但近年因为食品安全标准提升和市场竞争自然淘汰等因素,如潮州庵埠镇这样的传统食品加工专业镇,最高峰时曾有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今已萎缩了大半,青梅加工的需求量也因而大受影响。
寻方:难题怎么解?
面对青梅增产农户减收、销路有限等问题,饶平当地有关部门近年来费了不少心思。在新圩镇,文培洪上任镇委书记后做了一件事,就是扶持培育上规模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青梅等农产品的加工能力。2012年,该镇注册成立了饶平县梅业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可腌制青梅半成品7万担。文培洪说,还要再多培育几家加工企业,争取发展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链条。
“要让青梅在家门口直接提升附加值,而不仅仅是赚一点加工费。”在县、镇两级党政的引导与鼓励下,陈镇业动着心思要“做强做大”自己的加工厂了。据介绍,梅业公司今年将投资1000万元,投建两条青梅成品生产线,可深加工成话梅、梅肉、蜜饯等成品。目前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已建成,正在加装调试生产线设备。
相比之下,与饶平县毗邻的福建诏安县正可作为一面“镜子”。诏安县是林业部评定的“中国青梅之乡”,年产量5万吨,现有青梅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3万吨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和主要出口基地。该县的青梅加工企业正在经历“由外而内”和“由粗到精”的过程,不少青梅加工企业加大了国内市场开发力度。而当地政府近年多次举办青梅上市现场协调会、订货会等活动,促成青梅加工企业与农户对接,现场下单收购。
为了拓宽青梅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饶平县也有了新思路。从2014年底开始,新圩镇政府给予财政支持,鼓励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重点用于引导回乡青年网络创业。近半年里,一个名为“浓浓新意”的淘宝店开始崭露头角,让新圩焦柑、青梅、花蜜、饶平单枞茶等农家特产在网上热卖。
连日的采访也给人带来新的思考:饶平县在培育青梅龙头企业等举措之外,是否还可以通过谋划注册有地域性的“集体商标”的方式,让当地青梅加工企业借此抱团出击,而避免零星品牌单打独斗、独木难支的困境呢?
青梅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从青梅丰收果农愁,因市场饱和销路难。过渡到青梅滞销,果农急寻新销路,我们继续前进。
丰收背后的困境
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困扰着新圩镇果农。种植青梅的农户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2003年,新圩果农因青梅行情低迷,曾采取阻拦省道的过激行为,最终政府取消特产税征收。但青梅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并未解决。
寻找出路
收购商江三元和老陈表示,青梅销路问题亟待解决。由于食品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等因素,青梅加工需求量下降。去年,饶平县的青梅加工企业只能消化一半的收购量,今年更计划只收购5万担。
政府与企业的努力
电商平台与集体商标
未来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