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常见病害:寄生虫感染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成为高端水产品。只是,在养殖过程中,中华鲟常见病害如寄生虫感染、细菌性肠炎等问题,严重威胁其生长和繁殖。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些病害,并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寄生虫感染
病症 | 病因 | 防治方法 |
---|---|---|
车轮虫病 | 车轮虫寄生 | 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
白点病 | 小瓜虫寄生 | 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过饱和气体 |
拟马颈鱼虱病 | 拟马颈鱼虱寄生 | 人工拔除病原体,涂上抗菌素软膏 |
二、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是中华鲟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病原体为某些有害细菌,感染鱼体后,会导致鱼体生长缓慢、繁殖能力下降。
病症 | 病因 | 防治方法 |
---|---|---|
生长缓慢 | 有害细菌感染 | 提高水温至25℃以上,定期消毒 |
繁殖能力下降 | 有害细菌感染 | 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过饱和气体 |
三、其他病害
除了寄生虫感染和细菌性肠炎,中华鲟还可能感染其他病害,如斜管虫病、水霉病等。
病症 | 病因 | 防治方法 |
---|---|---|
斜管虫病 | 斜管虫寄生 | 用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 |
水霉病 | 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 | 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过饱和气体 |
在中华鲟养殖过程中,要重视病害的预防和治疗。通过改善水质、定期消毒、合理投喂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确保中华鲟的健康生长。
2、防治方法
采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浸泡,具有一定的疗效。此外,提高水温至25℃以上,特别是28-30℃时,也能有效控制病情。
病原体为小瓜虫,病鱼鳃丝和鳍条上出现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成片。病鱼日渐消瘦,游动能力下降,食欲减退,且情绪不安。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黏膜层。小瓜虫侵袭鱼体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食,导致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过饱和气体,并辅以药饵治疗。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同时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免疫力。
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特别是鳃弓、口腔等部位。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此病在中华鲟上较为常见。
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的效果。
病原体为锥虫,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无法摄食,体色暗淡无光泽,有时在水中急剧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至4%以下。
病原体为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在鱼体上,导致鱼体组织器官损伤,破坏正常机能,引起相应症状,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病原体为气单胞菌,主要发生在中华鲟幼体阶段,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更换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质量。
病原体为微气泡,由于饲养水体中的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导致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严重时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