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海参养殖需关注病害防控、饲料投喂和水质管理三大关键环节
作者:农牧探索者•更新时间:6小时前•阅读3
一、病害防控
秋季,海参经过长时间的夏眠,体质较为虚弱。此时,养殖户需重点关注病害防控。
病害 | 症状 | 防治措施 |
---|---|---|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 病程急、死亡率高 | 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 |
水质浑浊 | 光线不足,严重影响底栖硅藻的繁殖,海参因无饵可食,通常附着在礁石上摄食或处于半休眠状态根本不摄食。 | 加大换水量,使用消毒剂消毒和絮凝,改良水质。 |
底层缺氧 | 使用化学类杀虫、杀青苔及清塘药物或消毒剂用量过大,导致海参养殖池塘底部严重缺氧。 | 适量减少药物使用,保持底部氧气充足。 |
二、饲料投喂
- 选择营养全面的高质量饲料,确保海参所需营养。
- 投喂量根据海参摄食和生长快慢情况调整。
- 避免残余饵料败坏水质。
- 封冰前一次性投喂充足饵料。
三、水质管理
- 加大换水量,排出“死水”,延缓结冰期。
- 保持上层水体清澈。
- 及时改良水质和改底。
- 使用消毒剂消毒和絮凝,改善水质。
秋季海参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控、饲料投喂和水质管理三大环节至关重要。只有做好这三点,才能保证海参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在炎炎夏日,海参池塘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沉积在池底,加上海参粪便的积累,使得耗氧因素在越冬时期显著增加。因此,在10月份水温回落之前,应多用含益微生物的池底改良剂,加速分解有机物;11月份水温回落后,则应多使用吸附分解型的底质改良剂;进入12月份结冰前,使用增氧缓解型底质改良剂,以延缓池底老化,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冰下生存环境。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防控
此病可感染多数淡水鱼类,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尤其在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较高。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均可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对投喂饲料的管理,特别是南方鳖养殖区,更要密切关注。因为秋季的到来,海参经过一段时间的夏眠,体质变弱,参圈底部有害物质积累,池底恶化,急需加强养殖管理。预防措施包括:在条件合适时进行换水;使用“碧水爽”+“底安”、“海参池底安”等进行解毒和底质改良;若水质过清,应使用特定产品肥水,为海参下礁提供良好环境。
秋季鱼池管理要点
秋季鱼池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水质管理;二、预防底层缺氧;三、关注水质浑浊问题。养殖户应充分利用10-12月中旬前的大活汛加大换水量,换水后及时改良水质和改底,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和絮凝。为防止病害扩散,降低损失,应严格执行“四消、四定”原则,投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高质量饲料,定期消毒投料台。在饲料投喂方面,海参在春、秋季水温10℃-20℃时生长速度最快,此时可人工投喂饲料,投喂量根据海参摄食和生长快慢情况进行调整。
清除大型藻类
秋季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为防止冬季前大量死亡,导致池水腐败、缺氧等现象,养殖户可在此期间进行大型藻类的灭除工作。泼洒药物后,及时清除已死亡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海参池塘底改工作
进行海参池塘底改工作,清除海参池塘大型藻类,确保海参养殖环境的健康。刺参的人工养殖,辽阔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刺参就是其中之一。本片向您详细介绍刺参的人工养殖过程。7月份气温和水温较高,养殖水生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饵料投喂量增加,残饵和水生动物代谢物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频发。7月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
池塘养殖与保苗
池塘养殖和浅海底播养殖等是海参养殖的重要环节。保苗是海参养殖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池塘和大棚等保苗方式,养殖密度较大,投喂后残饵粪便不能及时清除,致使水体环境恶化。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