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蝌蚪的放养
2.饲养管理根据青蛙的发育特点,可将其分为蝌蚪、幼蛙、成蛙三个时期。
1.养殖方式建池饲养,通常分为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蛙池的建造要因地制宜,以土池较好,池边陆地杂草丛生,水中莲藕繁茂。
青蛙蝌蚪宜肥水饲养,水质保持在浅绿为最好,当水质为深绿色时,可以进行全池换水。由于在青蛙蝌蚪养殖期间每天都在进行投喂,所以青蛙蝌蚪池中的水无需刻意肥水,只要是饲喂青蛙蝌蚪的饲料适量时,水自然变绿。
青蛙蝌蚪孵化3天后能平游,水温达到20度时开始投食,此时适当投喂新瑞星40%蛋白蝌蚪粉料,当青蛙蝌蚪个体达到黄豆大小后,投喂青蛙蝌蚪的新瑞星40%蛋白蝌蚪粉料可加强投喂量。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温度控制投食量,晴天正常投量,阴雨天适当减少投量,每天投食量按青蛙蝌蚪体重的2%-3%,分早、晚两次投喂,早晨9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一,下午4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二。
养殖阶段 |
温度要求 |
投食量 |
管理重点 |
孵化期 |
20-25℃ |
适量 |
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质恶化 |
成长期 |
23-25℃ |
适量 |
控制投食量,保持水质 |
变态期 |
23-25℃ |
适量 |
捕捉变态的幼蛙,隔离饲养 |
1、清池消毒但是部分山区的青蛙养殖户可能还会面临低温和昼夜温差大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做好保温和防冷雨水应激的工作。
1.2 运输问题对青蛙受精卵孵化影响的应对技术 影响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另一个因素是长途运输。有些青蛙新养殖户,或者补苗的养殖户,需要从较远的外地养殖场调运青蛙受精卵块,如果包装方法不妥、运输条件较差、到场后放置的方法不对。
青蛙蝌蚪放养前对各类蝌蚪池均需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清毒。
生石灰清塘: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强碱性的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能,在短时间内使池水的PH急剧升高到11以上。这样高的碱度能迅速有效地杀灭所有敌害生物、野杂鱼和各种病原体,对蛙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此外,氢氧化钙能中和水体中过多的酸性,使水体呈微碱性,更适合蛙的生态需要,产生的碳酸钙能使淤泥成疏松的结构,改善底泥的通气条件,从而适合蛙穴栖的生态要求。
次年出蛰后回到水中抱对产卵。一般1~2齡性成熟,华北地区多在5~6月繁殖。水温在25~28℃之间,经3~4天可孵出蝌蚪,再经2~5月变态为幼蛙。
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1.养殖方式建池饲养,通常分为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蛙池的建造要因地制宜,以土池较好,池边陆地杂草丛生,水中莲藕繁茂。
放养前的准备青蛙蝌蚪在前肢长出后,尾部收缩时,呼吸作用也因鳃的退化而靠肺来进行,所以不能长期潜入水中,因此,除了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外,还要把池中水放到食台区边缘。春季投放入池青蛙蝌蚪,一般经过约45天的养殖,青蛙蝌蚪即可开始进入变态阶段。青蛙蝌蚪进入变态期后,由原来的安全水生生活过度到水陆两栖生活。这时要将变态的幼蛙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去饲养。青蛙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这时还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其行动不便,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将捕捉到幼蛙池中。此阶段的青蛙蝌蚪不再吃食,而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所以无需再投喂饵料。
青蛙养殖技术青蛙养殖技术是指人们对青蛙进行养殖、管理和繁殖的技术方法。这种养殖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在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青蛙养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青蛙蝌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3-25℃,当水温超过32℃时青蛙蝌蚪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当水温升高到35℃时,出现极度衰弱状态,严重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死亡;38℃时造成大批死亡。当水温降到8℃时,青蛙蝌蚪极少摄食,停止生长。因此早春应该灌浅水,以利升温;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或搭荫棚,或放少量水葫芦,避免水温过高影响生长。降温措施是在青蛙蝌蚪池上面搭荫棚,种植一些葡萄或其他藤蔓的植物,面积较大的池子只要遮搭半个池子。必要时可临时采用加注水温较低的外河水。一般水温应控制在32℃以下。
为了给广大青蛙养殖户朋友提供帮助,笔者拟介绍青蛙受精卵孵化以及蝌蚪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在蝌蚪发育的前期阶段,由于蝌蚪的...
因为蝌蚪没有成熟青蛙那样的长舌头,所以要多注意饲养。现在很多农民已经开始养殖青蛙,市场对青蛙的需求比较大。
蝌蚪养殖1、喂养方式。
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一般会经历四个时期:先是受精卵,再到蝌蚪,再到幼蛙,最后到成蛙。食物:青蛙喜欢吃农田里面的害虫,所以我们需要人工的在养殖的场所放置害虫,只有有充足的食物后,青蛙才能茁壮的成长。温度:青蛙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它对生活的温度并没有太大的要求,我们无需太过于关注它生存的温度。
青蛙养殖技术-⑤蝌蚪的饲养管理 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在优酷播出的生活高清视频,于2013-08-25 17:08:22上线。视频内容简介: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青蛙蝌蚪养殖技术介绍。
漂白粉清塘: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经水解产生次氯酸和碱性氧化钙,次氯酸立刻释入出新生态的氧,有强烈杀菌和杀灭敌害生物的作用。效果和生石灰相似,使用方法也可分为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干法清塘水深5-10厘米,每平方米用7.5克,带水清塘每立方米用20克。使用时漂白粉充分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会腐蚀人的皮肤,清塘人员戴口罩和穿工作服操作。漂白粉清塘药物消失快,3-5天后即可使用。漂白粉极易吸水潮解,应密闭干燥保存,使用前必须测定其有效含氯量,按有效含氯量计算出实际需要量。
控制好水温重视变态期的管理采用一体化青蛙养殖池的,一般每口标准池投放约4万尾青蛙蝌蚪。使用专池培育蝌蚪的,可以按每平方米水面放养刚孵出的小蝌蚪300-500尾。同一蝌蚪培养池最好投放孵化时间相近的青蛙蝌蚪,以免后期变态时出现先变态的幼蛙咬食后变态的幼蛙及蝌蚪。
小编给大家讲一下蝌蚪的饲养方法,因为小蝌蚪不像成熟青蛙那样有长长的舌头捕食,所以在喂食方面要比较花心思。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一下,在蝌蚪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水质管理生石灰清塘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法。清塘前将池水排至仅余5-10厘米深,然后在池底四周挖一些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坑内,加水溶化,趁热将石灰水均匀地泼洒到池塘中。再经晒池3-5天,灌注新水。每亩生石灰用量为66.7-80.4千克。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不排池水,带水直接消毒,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0.2-0.24千克,化水后均匀泼洒全池。无论是干法或带水清塘,应使石灰浆与池水均匀混合,以增加除害作用。清塘用的生石灰必须是没有吸水潮解的,呈块状,否则生石灰会因吸水和二氧化碳逐渐变成碳酸钙而失去清塘作用。生石灰清塘药性消失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晴天消失快,阴雨天消失慢,干法消失快,带水消失慢。
许多新养殖者在开展青蛙养殖前,都是需要从别的养殖场引进蝌蚪来开展养殖的。这样养殖户就很有必要在引进青蛙蝌蚪前做好蝌蚪培育池的准备和处理工作了。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青蛙养殖技术:青蛙蝌蚪的养殖!教大家第一次要怎么养好青蛙蝌蚪!
青蛙的
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习性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
青蛙蝌蚪的饲养前腿、后腿、尾巴的一个衍生、消失的具体过程,总而言之,整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3 环境: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它的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但是成体的青蛙需要生活在湿润的陆地上。因此,养殖青蛙的环境,一定是湿润的地方,不能够让它长期浸泡在水里面,也不能让它在干燥的陆地上生活。养殖环境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哦
小
蝌蚪养殖青蛙繁殖技术视频是在优酷播出的生活高清视频,于2018-03-16 23:50:03上线。视频内容简介:小蝌蚪养殖青蛙繁殖技术视频
:
青蛙的
养殖技术就介绍到这里了,青蛙从蝌蚪到成品蛙只需要饲养80-100天左右就可以捕捉上市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开展青蛙的养殖和销售都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在青蛙蝌蚪养殖,关注蝌蚪成长过程,掌握适宜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蝌蚪成长技术解析与应用的内容。
在青蛙蝌蚪的放养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理想的蝌蚪养殖水质应保持浅绿色,一旦水质变为深绿色,需进行全池换水。由于蝌蚪养殖期间持续投喂,因此池水无需刻意肥水。只要饲料适量,水自然变绿。
蝌蚪孵化3天后能平游,水温达到20度时开始投食。个体达到黄豆大小时,投喂量可适当增加。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温度控制投食量。晴天正常投量,阴雨天适当减少。每天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2%-3%,分早晚两次投喂。
青蛙人工养殖分为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蛙池建造要因地制宜,土池为佳。池边陆地应杂草丛生,水中莲藕繁茂,为青蛙提供丰富食物来源。
放养前的准备包括清池消毒。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清毒。生石灰清塘时,生石灰经水溶化后产生强碱性氢氧化钙,迅速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同时中和水体酸性,改善底泥通气条件。
蝌蚪的饲养管理要重视变态期的管理。变态期的蝌蚪行动不便,此时应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进行饲养。变态期蝌蚪不再吃食,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
控制好水温对蝌蚪生长至关重要。适宜水温为23-25℃,超过32℃时蝌蚪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水温升高到35℃时,蝌蚪出现极度衰弱状态,严重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四、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蝌蚪养殖的关键。生石灰清塘时,采用干法清塘法或带水清塘法。漂白粉清塘时,使用漂白粉充分溶解后全池泼洒。漂白粉具有毒性和腐蚀性,操作时需注意安全。
在蝌蚪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适宜蝌蚪生长。当水质恶化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换水、添加有益微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