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作者:茶乡雅士•更新时间:6小时前•阅读2
水稻恶苗病:揭秘真菌病害对水稻生长的威胁
稻瘟病,这种看似平常的水稻病害,实际上是由真菌引起的,它不仅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还直接威胁到水稻的产量。下面,我们就来揭开水稻恶苗病的神秘面纱。
症状 | 描述 |
---|---|
节间伸长 | 病株节间明显伸长,长得细而高 |
植株颜色变淡 | 病株颜色较正常植株浅 |
叶片变窄 | 病株叶片较正常株窄 |
不定根 | 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 |
白色霉物 | 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 |
穗子小,谷粒少 | 发病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且谷粒少 |
病粒 | 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
防治水稻恶苗病,关键在于预防。
- 严格消毒种子:使用50%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公斤浸种;或35%的恶苗灵120克,对水50公斤浸种;或3%的生石灰水浸种48小时。
- 及时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
- 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用火烧。
预防措施
-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恶苗病的发生。
- 合理轮作:实行水稻与其他作物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有利于控制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长与产量的真菌病害。了解其症状、防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
水稻恶苗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容小觑。这种疾病在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特别是抽穗期和孕穗期,若遇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水稻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产生纹枯病,严重影响产量。
病例:水稻稻粒黑粉病的案例剖析
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主要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发生,以稻粒为主要受害对象。一旦大面积爆发,减产在所难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根据实际观察,病株的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拨开稻粒后,内部有明显的黑粉状物。
防治水稻恶苗病,种子处理是关键。利用50%多菌灵100克、35%恶苗灵120克,或3%的生石灰水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病菌的传播和侵害。
防治策略:全方位应对水稻病害
防治水稻恶苗病,需要采取全方位的策略。包括种子处理、苗床管理、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等多方面措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水稻品种,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和药剂,是保证水稻产量稳定的重要途径。
因为科技的发展,水稻病害的防治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利用生物技术、生物农药等新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稻产量。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创新将为水稻病害的防治提供更多可能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