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笋高产栽培需掌握哪些关键技术
绿竹笋,又被称为“马蹄笋”,在南亚热带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以其肉质柔软、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而广受欢迎,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那么,如何实现绿竹笋的高产栽培呢?
一、土壤要求
绿竹笋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肥沃、松软的沙质土壤中。酸性土壤和盐碱地则不宜种植。
二、母竹留养技术
为了保留更多年轻的竹笋,同时注重移栽期间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在竹笋进入产出盛期后,注意以下几点:
- 保留每丛竹子12~14株,1龄:2龄:3龄竹比例为1:1:1。
- 删伐时间在12月及次年2月上旬至3月中旬为宜。
三、科学施肥
施肥是绿竹笋高产栽培的关键。以下施肥方法可供参考:
- 春季施肥:用人粪尿或腐熟堆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
- 化肥使用:氮、磷、钾之比为5:4:3,每丛全年施肥总量为1.6kg左右。
- 施肥方法:采用环状施肥法,即离竹株中心1m周围,掘深约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撒在沟中。
四、适时培笋
培土时间 | 培土深度 | 注意事项 |
---|---|---|
竹笋芽凸起后 | 30cm | 视竹丛生长情况而定,生长势强的宜深,生长势弱宜浅。 |
- 6月以前和9月以后割笋留下的笋穴,可以即时封土。
- 7~8月间割笋留下的笋穴,需暴露伤口3~5天,5~7天,待伤口水液凝固后封土。
- 根据竹丛地面有龟裂痕或沿竹枝枝条直下方向找笋。
- 先用笋刀割断笋周围土壤,使笋裸露。
- 切割位置的断面必须尽量保持与分蘖节平行,不可越节,不宜斜向。
- 对未充分成熟的笋芽采取早割,对已充分成熟的笋芽采取迟割。
- 竹园要建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的地方。
- 割笋期间,如遇6~7天不下雨,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遇干旱,及时灌溉,以保证产量和品质。
将绿竹笋高产栽培需掌握哪些关键技术?梳理完毕后,可以着手探讨绿竹笋高产栽培实战攻略。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是绿竹笋高产栽培的第一步。理想的种植地应具备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等特点。在福建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桑林村,当地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出了绿竹笋种植的最佳土壤条件:pH值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
母竹是绿竹笋高产的关键。在采笋过程中,要确保母竹的留存,以便来年丰收。一般而言,留养时间应选在发笋中期,即白露以前。同时,要保持各竹之间适当的距离,一般应为30~50cm。在采笋过程中,要根据笋芽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割笋,以保证竹笋的品质和产量。
科学施肥是绿竹笋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在春季,可用人粪尿或腐熟堆肥进行施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施肥时,采用环状施肥法,即离竹株中心1m周围,掘深约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撒在沟中。夏季施肥一般与培笋、笋穴处理相结合,冬季施肥常与中耕除草相结合。此外,还要注意培土,以促进笋芽的生长。
在绿竹笋生长过程中,水分管理至关重要。在割笋期间,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以保证竹笋产量和品质。在笋穴处理方面,要根据割笋时间,适时进行封土。在6月以前和9月以后割笋留下的笋穴,可以即时封土;在7~8月间割笋留下的笋穴,需暴露伤口,待伤口水液已凝固而略显干燥即可封土。
江西吴记园食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引进种植绿竹笋15hm2,2006年绿竹笋产出上市,2007年进入盛产期,产鲜笋184400kg,667m2平均产量820kg。该公司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实现了绿竹笋的高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绿竹笋高产栽培并非难事,只要掌握好选址、母竹留养、科学施肥、灌溉与笋穴处理等关键技术,就能在绿竹笋这片绿色的财富之地收获满满。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祝您种植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