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田套养甲鱼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一、模式特点与原理
在春季定植的茭白田里,我们放养鱼类、鳅鳝、龟鳖类和中华绒螯蟹等,这种做法在农业领域中被称作“茭白田套养模式”。只是,其中的奥秘并非仅仅是多样化养殖,而是在于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动植物间的互补效应。
为了实现这一模式,我们需要对茭白田进行一些改造:加宽、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田埂上设置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修建排水口及防逃设施。同时,进行茭白田消毒处理,一般在放养前7-14天用生石灰、茶籽饼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在养殖动物时,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尽量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农药措施,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喷雾。
茭白田套养甲鱼模式,充分利用了动、植物间的互补效应。养鱼肥田、种菜吸肥,加上杀虫灯的使用,实现了药肥减量的目标,减少了农业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养殖动物 | 时间 | 规格 | 密度 |
---|---|---|---|
甲鱼 | 单季茭田5月初,双季茭田7月上旬 | 单季茭田约350g/只,双季茭田约250g/只 | 150只/667㎡ |
中华鳖 | 春栽茭白3月底4月初 | 每667㎡茭白田套养35只左右 | 10月底11月上旬开始迁捕,667㎡产量17kg左右 |
二、经济效益
单季茭白8月底工人梳理茭白黄叶,9月底10月初采收,中旬采收结束。双季茭白10月梳理茭白黄叶,10月中下旬开始采收秋茭,12月初采收结束。
三、注意事项
1. 投放时间、规格和密度:单季茭田5月初投放甲鱼苗,规格约350g/只,双季茭田7月上旬投放甲鱼,规格约250g/只,投放密度均为150只/667㎡。
2. 品种选择:单季茭白选用金茭2号,双季茭白选用浙茭2号。
4. 水质、水温调节:注意观察水质并及时换水,注意控制水位,调节水温,不能用上块田的水灌下块田。
5. 甲鱼投放:甲鱼种苗下田前用5%的盐水浸泡消毒。因甲鱼苗在温室培育,下田后应有一个适应期,故刚投放的甲鱼不能马上喂食,应相隔7天左右。
四、主要技术措施
1. 茭田改造:设好防逃,挖沟,筑饲料台,消毒。
3. 甲鱼日常管理:定时定点投放饲料,日投放量约占甲鱼质量的5%。夏季旺长季节投食量适当增加。
五、案例分享
宁波市象山县晓塘乡茭白种植基地推行茭鳖种养模式,实现茭白一中华鳖—福寿螺农业生态循环。该基地667㎡茭白平均消化福寿螺15kg以上,667㎡野生甲鱼年产值达1.5万元。
德清县武康镇现有茭白田面积4000多亩,若能将茭鳖共生种养模式推广开来,既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能保护土壤水体免受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
德清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有5.33h㎡茭白套养甲鱼模式核心示范基地,其中2.67h㎡单季茭667㎡产茭白1000kg,产值4100元;667㎡产甲鱼95kg,产值15200元,合计667㎡产值19300元,效益10900元,667㎡增效7200元。2.67h㎡双季茭田667㎡产量3500kg,产值8700元;667㎡产甲鱼105kg,产值16800元,合计667㎡产值25500元。效益14400元,667㎡增效76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刚才提到茭白田套养甲鱼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一田双收。,下面来说说茭甲共养,一田双收新典范。
一、茭甲共养:一田双收的生态智慧
在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有一片广袤的茭白田,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农业实践。在这片田地里,茭白与甲鱼共生共荣,不仅实现了“一田双收”,更在生态循环中找到了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茭田改造:构建共生基础
甲鱼投放:科学管理是关键
茭白种植过程中,不施复合肥,而是利用甲鱼的排泄物作为肥料。水分管理方面,单季茭白移栽后浅水勤灌,然后逐渐加深水位;双季茭白在定植前放养浮萍,降低水温。这种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茭白的品质,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未来展望:生态农业的新模式
茭甲共养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视,这种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