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人工养殖蟾蜍需关注蟾蜍习性、繁殖、饲料、疾病防治及环境调控

养殖要点 具体内容
蟾蜍习性 蟾蜍喜湿、喜暗、喜暖,常栖息在湿润的石头下、洞穴内、草丛中、水沟边,也能长期在陆地生活,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
繁殖 蟾蜍为卵生,水中产卵、体外受精,繁殖能力较强。每年当水温在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时产卵。每个雌体一次产卵量为5000枚左右。
饲料 蟾蜍以捕获甲虫、蛾类、蜗牛、蚂蚁、蝇蛆、蚯蚓等动物及藻类为食。养殖池要提前一星期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牛粪,繁殖浮游生物。
疾病防治 蟾蜍养殖过程中,要关注疫病的发生,如寄生虫病、皮肤病等。发现病蟾蜍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环境调控 蟾蜍养殖场地应选择水源和陆地都有的地方,保持适当的水位和光照。孵化期卵块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2团左右为宜,最适水温为18℃~24℃。

蟾蜍养殖技术要点详解

在产卵季节的雨后,到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后放在养殖池中孵化,一般3天就可孵出小蝌蚪。但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一次性放足,否则孵化时间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响成活率。

人工养殖蟾蜍需关注蟾蜍习性、繁殖、饲料、疾病防治及环境调控

到养殖单位购买选育的优良亲蟾,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集中产卵和孵化。没有严格要求,蟾蜍养殖场地没有污染源就可以,最好是水源和陆地都有,蟾蜍是两栖动物可以在水中饲养也可以在陆地饲养。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是蟾蜍的产卵盛期,苗种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采集:在惊蛰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捕捉越冬蟾蜍,选择个体较大,健康强壮,无伤无病的作种用,按雌雄比3∶1放到产卵池中养殖,让其自然交配、产卵、受精。

幼蟾期幼蟾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100只为宜。幼蟾生长快、食量大,要保证有充足的饵料供给。一是在养殖场上空装黑光灯,每天晚上开灯诱虫;二是将各种畜、禽粪堆积在养殖池陆地上一角,让其自行诱集与滋生虫子,供蟾捕食;三是到潮湿的地方寻挖蚯蚓或配套养殖蚯蚓;四是到无农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捞取蝇蛆,冲洗干净后投喂,或配套培养蝇蛆。

孵化期卵块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2团左右为宜,最适水温为18℃~24℃,经过约4天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期注意更换水质和调节光照。蟾蜍的卵是深黑色的,有利于呼吸,气温较低的春天,不需直接光照,盛夏高温可适当遮阴,遇寒流、暴雨等恶劣天气,可用塑料薄膜保温。

蟾蜍的人工养殖技术办法较为简略,可利用废弃塘沟、院子菜园、河滨滩地或大田放养,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动物饲养业。这些年,因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人工饲养蟾蜍已势在必行。

蟾蜍俗名癞蛤蟆,过去在农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人工养殖蟾蜍采集中药材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在稻田、水库、池塘、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即降低养殖成本,又达到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可谓一举多得。

成蟾期和越冬期养殖池精养成蟾蜍,以每平方米水面放养40~50只为宜。成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可在养殖场内种植各种植物招引昆虫,夜间用灯光引诱昆虫,还可养殖黄粉虫、蚯蚓,捕捉蝇蛆,或在养殖场内堆积厩肥,以孳生虫子为其提供食饵。


通过人工养殖蟾蜍需关注蟾蜍习性、繁殖、饲料、疾病防治及环境调控。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始蟾蜍养殖: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蟾蜍养殖,从源头到成果:一个合作社的实践分享

人工养殖蟾蜍需关注蟾蜍习性、繁殖、饲料、疾病防治及环境调控

在蝌蚪期,小蝌蚪会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不立即取食,主要依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大约3天后,小蝌蚪开始捕食水中的藻类或其他饵料。为了确保蝌蚪的健康成长,合作社提前在养殖池中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粪或牛粪,以繁殖浮游生物。

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提升蟾蜍养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蟾蜍养殖中来,共同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

通过吉林市昌邑区永发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蟾蜍养殖的整个流程,从选址建池,到日常管理,再到疫病防治,每一环节都充满了实践智慧和技术创新。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行业中,我们期待更多的养殖户能够通过学习借鉴,找到适合自己的蟾蜍养殖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