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斑纹病是山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斑纹
作者:农艺巧匠•更新时间:5小时前•阅读2
药学名山,为薯蓣科藤本植物,以干燥块根入药,有补气、益肾精、健胃化痰功效,分布在全国各地。症状又称山药白涩病、薯蓣柱盘孢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蔓,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初生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
斑纹病是由半知菌类薯芋柱盘孢引起的。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子盘和菌丝体在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上的病菌就会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植株的下部叶片 发病,形成初次侵染。当病原菌侵入茎叶后,菌丝在茎叶组织中细胞间生长,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会突破茎叶的表皮,当遇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经过1~2天的潜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 侵染,使病害蔓延。
山药斑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32℃,所以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以7月中旬到8月中旬发病最为严重,可以延续到收获前。斑纹病的发病与氮肥施用量有关,氮肥过多时容易发病。
防治措施 | 具体方法 |
---|---|
清除病残体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 |
合理施肥 |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避免氮肥过量。 |
药剂防治 | 从6月初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一500倍液或1:1:200一300倍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7一10天1次,连续防治2一3次。 |
轮作 | 实行轮作,避免连作八。 |
针对山药斑纹病是山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斑纹,影响产量和品质的病害。的观点结束,现在看山药斑纹病:绿色防控,品质保障新趋势。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
2. 实行轮作,避免连作,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3.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 从6月初开始,定期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波尔多液、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福美双粉剂等农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实践案例:绿色防控,成效显著
在某地山药种植基地,种植户张先生采用了绿色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积极清除病残体,实行轮作,并定期喷洒农药。通过这些措施,张先生的山药斑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绿色防控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山药斑纹病的绿色防控不仅有助于保障山药品质,还有助于推动山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