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田间管理技术,关注茭白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和水分管理
作者:农资惠友•更新时间:6小时前•阅读3
一、茭白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茭白主要有一病三虫:叶绣病、茭螟、蚜虫、白腊蝉。6—7月份,由于高温高湿,再加上株高叶茂,容易发生叶锈病。一般可亩用波美0.1—0.2度的石硫合剂+新高脂膜800倍液或敌锈钠0.5%+新高脂膜800倍液喷射。茭螟、蚜虫、白腊蝉可亩用80%的敌百虫100g+乐果100g兑水75公斤+新高脂膜800倍液喷射防治。
二、茭白田间管理之水分管理
茭白栽植后以0.3厘米的浅水促成活,因为茭苗的生长,逐步加深水层。分蘖前保持0.5—0.7厘米的水,分蘖后期保持1—1.3厘米水以控制无效分蘖。到孕茭期要加深到1.7—2厘米,促进茭肉洁白肥嫩。
三、茭白种植技术要点
环节 | 技术要点 |
---|---|
选种育苗 | 选择生长强壮、无病虫害、无雄株的茭墩,用刀切割带泥的小墩茭白根作为苗木。 |
翻耕、移栽 | 翻耕土地,施足底肥,移栽茭苗时注意株距、行距。 |
施肥 | 基肥:每亩施人畜粪35—40担,或碳铵50公斤加过磷钙40公斤。追肥:插后10—15天追施一次“促苗肥”,栽植后1个月再追施一次“分蘖肥”,7月底再追施一次“孕茭肥”。 |
水分管理 | 栽植后以0.3厘米的浅水促成活,因为茭苗的生长,逐步加深水层。 |
病虫害防治 | 针对叶绣病、茭螟、蚜虫、白腊蝉等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采收 | 适时采收,保证茭白品质。 |
某农民种植茭白,通过采用本文介绍的管理技术,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了30%,产量提高了20%,实现了增收。
茭白田间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选种育苗、翻耕移栽、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管理。掌握好这些技术要点,才能确保茭白高产、优质。
我们不妨进一步延伸至茭白病虫害防治与水分管理策略,以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案例分析:叶绣病的防治策略
进入茭白孕茭时期,田间管理除了继续做好病虫害防治外,还要进行全面剥除无效分蘖和枯黄病叶的工作。这一阶段,农民朋友需要密切关注茭白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修剪和清理,以保证茭白的正常生长。
茭白生长周期长,植株高大,对肥水需求较大。因此,合理施肥和科学灌水是保证茭白优质高产的关键。
合理施肥方面,李先生采用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方式。基肥主要使用人畜粪或碳铵、过磷钙等,追肥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调配。
病虫害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茭白采收:适时收获,提高经济效益
适时采收是保证茭白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李先生根据茭白生长状况,确定采收时间。在采收过程中,他注意保护幼茭,提高单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