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殖泥鳅技术,一种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养殖泥鳅的方法
大棚养殖泥鳅,一种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养殖泥鳅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泥鳅的成活率,还显著提升了产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项技术。
大棚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1、温室大棚内养殖泥鳅要求的技术较高,如调水技术、防病技术。泥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生动物,它的外形与黄鳝十分相似,但比黄鳝要短小一些。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泥鳅规范化养殖技术,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2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
选择在室内环境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应建设保温性能较好的大棚。一般春季和夏季,蝼蛄喜欢食用嫩叶和芽,而秋季则更喜欢树皮、树皮下面...
大棚管理
养殖泥鳅的大棚在冬季以及早春的晴天上午十点至下午的三点可以把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拿掉,其余时间再把稻草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秋季及晚春...
技术简介
泥鳅是我国特种水产鱼类之一,它不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为特种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泥鳅养殖业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农民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泥鳅养殖技术简单易行,养殖泥鳅具有管理方便...
鱼池建造
在大棚内开挖鱼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夯实,底铺30厘米厚的肥泥,池边四周铺塑料薄膜,在池两端设进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进排水口安装尼龙网防止杂物进入及泥鳅外逃。在排水口处池底挖2米长、0.5米宽,0.3米深的鱼沟,以便泥鳅捕捞和避暑时用。
鱼苗放养
泥鳅鱼苗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
投喂饵料
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
水质调节
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
防病捕捞
泥鳅养殖要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同时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经济效益分析
养一亩泥鳅能挣多少?泥鳅一般亩产2000斤以上,按2000斤计算,市场价格以目前的批发均价11元算,可收入22000元。扣除养殖总成本,一亩泥鳅可以赚7900元。
项目 | 金额 |
---|---|
养殖总成本 | 15940 |
其他费用 | 400 |
总收入 | 22000 |
净利润 | 7900 |
大棚泥鳅养殖,一门既考验技术又充满乐趣的农业活计,正逐渐在绿色高效的道路上崭露头角。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新兴养殖模式的具体实践与未来展望。
搭建大棚是泥鳅养殖的第一步。选择一个水源充足、排水顺畅的地点至关重要。大棚应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以确保泥鳅在寒冷季节也能健康成长。以某地为例,当地养殖户小王在2019年秋季开始尝试大棚泥鳅养殖。他选择了一块靠近水源且排水便利的地块,建设了一个面积100平方米的大棚。在冬季,小王通过覆盖稻草和调整大棚内的温度,成功实现了泥鳅的稳定生长。
泥鳅的选种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与否。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苗是关键。小王在放养前,对泥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确保了放养后的成活率。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2~3斤左右。放养时,小王还特别注重保持水质清洁,为泥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投喂是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小王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调整了饲料的种类和投喂量。在泥鳅苗期,主要投喂天然饵料,如小鱼、小虾等。因为泥鳅的长大,逐渐过渡到配合饲料。同时,小王还注重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溶氧充足、pH值稳定。通过科学的投喂和水质管理,小王的大棚泥鳅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大棚环境调控与防病措施
大棚泥鳅养殖需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环境。在冬季,小王通过增加覆盖物来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夏季则通过覆盖遮阳网等方式降低水温。此外,小王还定期对大棚进行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小王的大棚泥鳅养殖实现了高成活率和高产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