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养殖:探讨其生态养殖技术及经济效益
在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中,大鳞副泥鳅养殖因其独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正逐渐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领域的奥秘。
一、水质管理
水质是生态养殖的核心,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田螺、微生物制剂的运用,有助于改良水体,保持生态平衡。
二、鳅池建设
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厘米左右。池边溢水口用于控制水位,同时种植水草改善水环境,攀援植物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空间。
三、苗种放养
鳅池选择在地势平坦、通风向阳、排水方便的地方。每亩放养4~5万尾苗种,放养前追施有机肥料,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后期集鱼坑多投喂饵料,便于集中捕捞。
四、饲料选择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广泛,包括水蚤、蚯蚓、蝇蛆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投喂量与水温密切相关,根据不同月份调整。
鳅种入池时,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因为生长逐渐加深。炎热高温时加深水位,并注入新水保持良好水环境。闷热天气注意增氧措施。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及泥鳅摄食、活动情况。做好防逃工作,确保养殖顺利。
七、病害防治
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改善水质预防鱼病。清除鳅池中的敌害生物,如水蛇、水老鼠等。
八、适时捕捞
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时进行捕捞。一般采用排干池水人工捕捉的方法。
稻田养殖的稻田应选择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不溢水的。稻田四周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设网以防逃逸。在田中或四角挖集鱼坑,便于捕捞。
饲养期间检查防逃设施,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双季晚稻栽种时,采用免耕法,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投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的饲料。根据天气、生长、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
案例时间 | 案例地点 | 养殖方式 | 亩产量 | 亩纯利润 |
---|---|---|---|---|
2017年5-10月 | 光泽县山泉养殖有限公司 | 生态高效养殖 | 200公斤 | 4000元 |
以上案例来源于光泽县山泉养殖有限公司,时间为2017年5-10月份。
一、大鳞副泥鳅的养殖背景与优势
大鳞副泥鳅,作为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在众多养殖模式中,生态养殖因其环保、高效的特点,成为近年来养殖户的热门选择。
生态养殖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高泥鳅的品质和产量。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解析大鳞副泥鳅生态养殖的实践与成效。
二、生态养殖案例分析
饲料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则。以某养殖户为例,其采用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