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刘家学尝试水稻、青蛙、泥鳅混养
青蛙都跳上岸钻入休息区的草丛里,而青蛙的两只脚上粘附的饲料也被带入草丛,白白浪费。天气炎热青蛙要遮阴,我为何不利用休息区地块种一季水稻...
刘家学养殖泥鳅成功了,可此时的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养殖品种太过单一,一旦市场波动,自己将会非常被动。为了规避风险,他又寻找到了新的赚钱门路,这一发现,不仅让刘家学的财富实现翻倍,他还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并且当地几乎没人尝试过的赚钱方法。那么,刘家学的养殖场里到底蕴藏着什么玄机呢?
自2012年到2016年,刘家学养殖泥鳅已经整整五年。这五年,他将养殖规模发展到十余亩,2016年年产值达到六十万元。他的养殖场被广汉市残联评为残疾人贫基地,他的事迹也感染了很多像他一样的人。
刘家学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为一场车祸而急速转弯。这场意外不仅阻断了他赚钱的门路,还让他失去了双腿行走的能力,甚至连坐起来都是种奢望。只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眼中,根本无法养活自己的人,不仅在短短五年内,就使自己成功脱贫,还带领其他贫困户一起创业致富,一个人的年收入是南丰镇人均水平的几十倍。财富为他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而这财富背后,更是他付出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心酸。
2012年,刘家学萌发了创业梦,开始寻找可以在家创业的机会。通过筛选,他认定了一条可以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财富之路。可当他把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家里却一下子炸开了锅。
不仅刘家学喂食方便,青蛙粘在身上的饲料被带入水中,可供泥鳅食用,也避免了浪费,节省成本。通过这个方法,刘家学一亩塘能多赚三四千元。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挺直腰杆与“巨人稻”比高,水稻个头足足比他高出40多厘米。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样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达到2.25米。稻田里,泥鳅游,青蛙跳。高大的稻株,良好的环境,离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刘家学爱吃也会吃,说到吃,连他的商机也跟吃有关。几年前,他跟朋友一起喝酒,吃了一道用泥鳅做的菜,那时候他一下就爱上了这个味道,还时不时自己在家做菜解馋,他发现这几年泥鳅需求量一直很大,但广汉市养殖泥鳅的人却很少,他觉得只要自己把泥鳅养出来就一定能赚钱。
年份 | 养殖规模 | 产值 |
---|---|---|
2012年 | 3亩 | - |
2016年 | 十余亩 | 60万元 |
2017年 | 30余亩 | 50万元以上 |
刘家学是四川广汉人,他开过货车,卖过二手车,后来在驾校教人开车,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2009年,刘家学像往常一样开着车在路上行驶,由于盆地气候,经常会突然起浓雾,刘家学和迎面开来的大货车彼此都没有注意到对方,等反应过来,刘家学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从那以后,刘家学就根据市场调整了养殖规格,只提供个头中等的成品泥鳅,因为养殖质量好,还吸引了很多养殖户来参观学习。
在当地市场上泥鳅主要用于餐饮,饭店都喜欢用三钱左右一条的中等泥鳅,这种个头的泥鳅摆盘好看,很受顾客欢迎。只是刘家学却一直认为泥鳅的个头越大越能卖上好价钱,于是就将泥鳅喂得个大肥硕,最大的一条竟有半斤重,所以经销商根本就不要他的泥鳅。
“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虫子为食,鱼、青蛙、泥鳅等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夏新界说,巨型稻拥有产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强等特点,且...
且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生长周期同步,可同时管理,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刘家学的创业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在人生的重大挫折面前,他迎难而上,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彻底 了自己的命运。虽然他现在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他跨过了自己的磨难,可以说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强者。
刘家学,广汉市南丰镇七玉村村民。6年前因一场车祸失去双腿,但是他不甘于现状,尝试着进行水产养殖。经过努力,养殖规模逐步增大,由最初的3亩发展到30余亩,并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进行青蛙、泥鳅、大闸蟹的育苗及商品出售。目前,刘家学已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2017年,他经营的养殖场产值已逾50万元,利润接近30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看到妻子的不离不弃,刘家学很感动,可他心想:自己现在除了瘫在床上,还能做什么呢?这时,刘家学在电脑上看到一个叫崔万志的残疾人,在《超级演说家》节目中演讲。崔万志说到:“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就是这几个字,深深地鼓舞了刘家学,也让刘家学开始做出了改变。
提高农业收益。国家农业部规定,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而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正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常德是农业大市,现有耕地700万亩,粮食产量多年居全省第一。常德各地农民...
基地的青蛙、鱼儿、泥鳅和水稻的长势,去年,她依靠稻田套养蛙、稻田套养鱼和泥鳅,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眼下,她种养结合的200多亩一季稻刚刚播种,鱼儿、泥鳅、青蛙下池3个多月,等到国庆节前后,她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季。全市有700万亩耕地,其中低洼田100多万亩,这些产量不高的...
完成了对四川广汉刘家学尝试水稻、青蛙、泥鳅混养,亩塘收益提高3000-4000元。的讨论,再来看刘家学混养模式,亩塘增收新典范。
在四川广汉,有一个叫刘家学的普通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开创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故事始于他失去双腿的困境,却在养殖场上找到了新的生机。
巧用生态优势,开创混养新模式
刘家学原本是广汉市南丰镇七玉村的村民,2012年,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双腿。只是,这并没有阻止他追求梦想的脚步。经过深思熟虑,刘家学决定在家乡创业,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始养殖泥鳅。
起初,刘家学的养殖规模并不大,只有3亩塘。只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2016年,刘家学意识到泥鳅养殖的局限性,于是他开始尝试混养模式。他发现,在水池中种植水稻、养青蛙,再养泥鳅,这样的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养殖成本。
跨学科探索,打造复合生态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刘家学不仅学习泥鳅养殖技术,还开始研究水稻和青蛙的养殖知识。在他的养殖场,水稻为青蛙提供食物和栖息地,青蛙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泥鳅则在水中游弋,吸收有机物质,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创新不止步,探索未来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