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大豆症青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大豆症青,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却是大豆种植户们心中的痛。这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大豆的产量。那么,大豆症青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大豆产量的?接下来,我们将为您一一揭晓。

大豆症青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大豆症青的成因

成因 描述
真菌感染 大豆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真菌感染,导致症青的发生。
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不适宜,如酸碱度、水分等,也会增加大豆症青的发生几率。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引发症青。

大豆症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叶片黄绿斑驳,结荚少、豆荚内果实皱粒、瘪荚等。严重时,植株会死亡,导致大幅度减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大豆症青,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 轮作: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轮作,如花生、玉米、辣椒等大田作物轮作,每隔三到五年轮作一次,可以明显降低大豆症青发生几率。
  • 土壤调理:改善土壤环境,调整土壤酸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 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合理调整种植密度,确保植株间通风透光。
  • 做好对虫害的预防:大豆种植前进行拌种,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种衣悬浮剂,降低后期的虫口基数。
  • 做好对病毒病的预防: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施农药,防治病毒病的发生。
  • 做好营养物质补充:补充中微量元素,如硼肥,促进植物开花结果,使果实饱满。
  • 关注天气情况:旱季及时给大豆进行浇水施肥,雨季及时排涝,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案例分析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日前发布《关于开展夏播大豆症青发生情况普查调研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近年来大豆症青发生明显加重,近期部分地方已...

在河南永城地区,大豆症青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引起的,发病以后植株叶片黄绿斑驳,但仍然正常生长,不过因为叶部的光合作用等非常弱,产生的能量不足以供给正常的花芽分化,导致后期出现花而不实,果实干瘪空荚等情况。

大豆症青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户们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大豆症青的发生几率,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便是采取花生、玉米、辣椒等大田作物轮作,每三到五年轮作一次,这样能有效减少大豆症青的发生。

大豆症青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此外,中微量元素的缺失也能引发大豆后期结果减少或瘪荚,如硼元素。硼肥能显著促进植物开花结果,使果实饱满,而这一元素常被种植户忽视。研究发现,补充硼肥能有效降低大豆症青的发生率。

综合发病规律,大豆病毒病是引起大豆症青的主要原因。简单就是大豆不结籽而导致的持续发青,产量极低或无产量的生理病害。

为了有效预防大豆症青,还需做好虫害的预防工作。大豆种植前,可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种衣悬浮剂拌种,降低后期虫口基数。同时,在初花期、膨果期以及喷施除草剂时,建议使用菊酯类杀虫剂与烟碱类杀虫剂搭配,如顺势氯氰菊酯与噻虫胺、呋虫胺等,防治盲椿象、飞虱等害虫,并使用虱螨脲、吡丙醚等杀卵药剂,增加防治效果。

这些害虫如蜂缘蝽、飞虱、蓟马等,会因迁飞性强、虫口基数大,传播病害,如病毒病,大幅提高大豆症青的发生几率。

大豆症青是大豆的“癌症”,一旦发生,次年必定复发。农户们需掌握预防措施,及时防治,以免造成损失。希望本文对大豆种植户有所帮助。

针对大豆症青,营养物质的补充至关重要。2018年大豆症青现象普遍,产量损失严重,每亩产量仅有100-200斤,有的甚至颗粒无收。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韩天富指出,要关注大豆生长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均衡补充。

土壤调理是关键。对土壤进行合理调整,补充缺失的中微量元素,如硼、锌、铁等,有助于预防大豆症青的发生。

此外,还需做好病毒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叶部喷施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氨基寡糖、香菇多糖、鱼蛋白等,增强植物自身抗逆能力,有效预防大豆症青。

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是主要农作物。大豆症青已成为该地区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减产损失高达20%-80%。因此,防控大豆症青刻不容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