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青蛙养殖幼蛙以人工饲料、昆虫、小鱼等食物为主

蝌蚪,这些小小的生命,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它们在水中游弋,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偶尔也会成群啃食水中的一些小动物尸体。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它们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艾氏树蛙蝌蚪则是卵食性,母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只是,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

青蛙养殖幼蛙以人工饲料、昆虫、小鱼等食物为主

诱饵驯食:从天然到人工

诱饵驯食是青蛙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因为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的“活饵”料。这些活饵料主要包括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而死饵则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通过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终过渡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我们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筛选分级与分养:科学管理

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需要3~4个月。

病害防治:保障健康成长

幼苗和幼蛙患有出血病、出泡病、腹水病、腐皮病、歪头病等,直接影响青蛙养殖的生存概率。因此,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养殖过程中,只要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均衡、科学喂养,就可以减少蛙病害的发生。青蛙的常见病害有暴发性败血病、气泡病、车轮虫病、红腿病、胃肠炎等。

人工养殖青蛙的过冬技巧

人工养殖青蛙如何安全过冬呢?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生活习性、养殖池的建造、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青蛙会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出垫活动,一般4~7月份进行繁殖。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占食谱的7%左右,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主要食物有稻卷叶虫、稻螟、稻苞虫、粘虫、玉米螟、棉红铃虫、萍灰螟、眉蚊夜蛾、稻眼蝶、稻负泥虫、稻象鼻虫、金龟子、瓢虫、白背飞虱、灰背飞虱、稻黑蝽象、褐背飞虱、稻潜叶蝇、萍摇蚊、果蝇、蚊等。

幼蛙池保持水深0.3~0.5米,水面设置3~5个饲料台和休息台。刚变态的稚蛙放养密度为200~300只/㎡,50克以下的幼蛙放养密度为100~200只/㎡。同池幼蛙在饲养一段时间后应按幼蛙的口径相适应。刚变态的幼蛙投喂粒径为2.0毫米的稚蛙料,个体20~30克时投喂粒径3.0毫米的幼蛙料,个体30~50克时投喂粒径3.5毫米的成蛙料。日投喂量为蛙体总重的5%左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要定期家换水,保持水质新鲜。

青蛙养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业活动,需要养殖户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本文从饲料选择、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青蛙养殖的技术要点,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实用的指导。

养殖阶段 饲料类型 投喂量 注意事项
幼苗期 人工饲料、昆虫、小鱼 体重的6~8% 定时、定量、定位
幼蛙期 人工饲料、昆虫、小鱼 体重的8~10%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新鲜
成蛙期 人工饲料、昆虫、小鱼 体重的5%左右 分养,调整饲养密度


青蛙养殖幼蛙以人工饲料、昆虫、小鱼等食物为主,促进其健康成长。讲清楚了,接下来是幼蛙人工饲料养殖,创新未来养殖模式。

在探寻未来养殖模式的道路上,一项名为“幼蛙人工饲料养殖”的创新技术脱颖而出。这项技术不仅为青蛙养殖带来了革新,更在提升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青蛙养殖幼蛙以人工饲料、昆虫、小鱼等食物为主

幼蛙人工饲料养殖技术的出现,为青蛙养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诱饵驯食、筛选分级与分养、病害防治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我们不仅提高了青蛙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率,还降低了养殖成本,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展望未来,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