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棚室白粉虱防治,需关注其繁殖特点及防治难点
作者:田园茶韵君•更新时间:16小时前•阅读3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预期效果 |
---|---|---|
物理防治 | 悬挂黄板,利用白粉虱趋黄性 | 监测和防治白粉虱,兼防其他害虫 |
化学防治 | 选用虫卵兼杀药剂,交替用药 | 有效杀灭白粉虱,防止世代重叠 |
生物防治 | 释放丽蚜小蜂,利用天敌控制 | 降低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夏季,棚室内的白粉虱开始活跃,给蔬菜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要想有效防治白粉虱,关键在于了解其繁殖特点和防治难点。
一、白粉虱的繁殖特点
白粉虱具有种群基数大、繁殖速度快、世代叠加危害的特点。在棚室内,一年可发生10多代,其繁殖代数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生育繁殖速度越快。
1. 白粉虱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
3. 生物防治:释放丽蚜小蜂,利用天敌控制,降低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四、案例分析
某蔬菜种植基地,曾因白粉虱泛滥导致蔬菜产量下降,品质受损。通过采取悬挂黄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成功控制了白粉虱的发生,蔬菜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二、物理防治策略
为了有效控制白粉虱,我们采用了物理防治方法。在棚室内悬挂黄板,利用白粉虱对黄色的趋性,进行监测和防治。同时,结合防虫网和粘虫板的使用,切断白粉虱的传播途径。这一策略在减少虫害的同时,也降低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三、化学防治的实践与优化
在化学防治方面,我们选择了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并注意交替用药,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此外,我们还通过复配有机硅或橙皮精油,提高药液的附着力和渗透性,增强防治效果。
例如,在去年夏季,我们针对白粉虱发生严重的区域,采用了烯啶虫胺与螺虫乙酯的混合药剂进行防治,有效控制了害虫的繁殖。
白粉虱不仅本身具有危害,还能携带病毒,加剧作物的损失。因此,我们在防治白粉虱的同时,也注重病毒的预防。通过喷施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等病毒药剂,有效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