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养蟹技术:利用稻田生态环境养殖螃蟹
一、田块选择与工程设施
农民又如何在稻田里养殖河蟹呢?稻田养殖河蟹,这种稻蟹混养模式,螃蟹亩产量25公斤,亩产550公斤,按照出米率70%计算...
3.选用生物农药。一般情况下只能采用生物与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倘若必须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则务必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在播种前用浸种灵浸种或用种衣剂包衣,这样可以杀灭多种病菌。用新型生物农药鞘翅绿僵菌系列撒施剂或孢子可湿性粉剂,能防治多种害虫。
技术分析 2 三、经济效益分析 3 消灭杂草 3 改善生态 4 优秀案例 4 经济效益 4 四、优秀案例 5 五、 6 参考文献 6 稻蟹共生的技术性与经济效益分析 新的模式下农民除了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也显著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自然环境。
2.挖好配套水沟。要把稻田四周挖成1条宽1~2米、深0.5~1米的环状沟,把田块中间挖成数条小沟,将整个田块划成数个小块,做到沟沟相通。在1/3沟面上培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可为河蟹觅食、栖息、躲避敌害袭击提供良好场所。
为了推广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稻田收益,使农民增收。 稻田养蟹生态农业技术是怎样的 实现了经济的高效益_豆禾网 稻田养蟹生态农业技术是怎样的 实现了经济的高效益 为了推广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稻田收益,使农民增收。 推广稻田养蟹生态农业 技术,形成了稻田立体栽培与养殖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农田生态系统。 1996年辽宁省大洼县河蟹养殖面积21861亩,占养蟹面积的38.31%, 由于获得稻和蟹的双丰收,实现了经济的高效益,还积累了一些成功的 经验。 稻田的稻...
稻田生态养蟹是一项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结合的立体科学种养新模式。水稻与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里共生互利,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能为河蟹提供部分饵料,繁茂的稻株及其基部则是河蟹的良好栖息场所,而河蟹在稻田里的活动既可疏松土壤,又能减少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还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使稻、蟹两者相得益彰,从而取得稻丰蟹肥的双重效果。这项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学种养新技术,是荣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的“稻田优质高效立体种养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稻田生态养蟹技术推广区域和开发面积正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必将为发展我国“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一条新途径。
可为渔业稻田养殖河蟹,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辅以人为的工程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达到稻蟹...
2.增施有机肥料。在确保水稻丰产的前提下,应以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为主,尽可能不施或少施化学肥料。要重施混合底肥,轻施根下追肥,酌施相应微肥,巧施叶面肥。追肥应与稻田换水结合起来,先将稻田里的水排浅再追肥,追肥后立即灌水至正常深度。
稻田生态养蟹,一定要兼顾水稻与河蟹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偏废。水稻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同常规普通稻田相比是有较大区别的。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在辽宁省盘锦、营口等地区多年的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情况表明,稻田生态养蟹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扣除种稻与养蟹的各项成本之后,每亩尚可纯盈利1000元左右;由于养蟹的稻田只能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只能使用生物农药或无公害农药,因此所生产的稻谷符合A级和AA级绿色食品标准,可为人们提供“放心大米”;享有盛名的“盘锦河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和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二、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2.彻底清除敌害,做好防逃工作。青蛙、黄鳝、水蛇、老鼠等都是河蟹的主要敌害,务必将其除荆在投放蟹种前半个月,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对水后泼洒在稻田里,这样可以杀灭敌害和病菌。在河蟹养殖的过程中,要随时采用驱赶、捕捉、诱杀等方法彻底清除各种敌害。对性已成熟并进入生殖洄游期的河蟹要加强日夜巡检查,切实做好防逃工作。
1苏北地区稻田养蟹的效益及技术要略摘要,稻田养蟹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词,稻田养蟹,生态效益,技术 水稻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约在1500万亩左右,苏北大多是平原地形,水域广阔,为开展立体
关于开展“工作秩序涣散、纪律松弛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r关于开展“工作秩序涣散、纪律松弛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r关于开展“工作秩序涣散、纪律松弛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r为进一步整肃工作纪律,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推进党的群众
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深沟高畦、大垄双行、沟边密植、埝埂种豆、测土配方、一次施肥、合理施药、生态控害、早放精养、科学饲育、清洁生产”的河蟹养殖和水稻栽培的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埝埂种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的立体生态种养殖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的,可充分发挥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发挥土地资源潜能,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产、高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目的,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增收和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模
1.选择适宜田块。稻田生态养蟹一定要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灌排方便、蓄水力强、水质优良、没有污染和水涨不淹的田块。通常每个田块的面积以2~10亩为宜。
三、水稻栽培与管理方法
1.选择优良品种。应选择适宜在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抗并抗虫、抗倒伏、抗早衰、耐瘠雹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例如:吉粳88、铁粳7、辽星1号、沈农265、盐丰47、港源8号、新优88、金穗8号、郑稻18号、天优1251、镇稻99、威优77等。
5.认真消毒杀菌,积极预防疾玻每亩可用生石灰15千克配制泼洒在稻田的水沟内进行消毒杀菌。也可定期用土霉素、复合维生素8克,添加在100千克的饵料里,连喂3~5天。或用强力杀菌剂消毒,也能预防和治疗蟹玻还必须特别注意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或其他可能对河蟹有毒害作用的药剂。
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稻田养蟹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朋友的收入。一...
3.科学投喂饵料,促蟹健壮生长。投喂饵料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所用的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要搭配投喂,前者应占饵料总量的30%~50%。每天的投饵量为蟹种总量的8%~10%。8月份是河蟹蜕壳的旺季,此时要增加饵料投放量,并要在饵料中加入2%蜕壳素连喂两天。投放的水草和南瓜等青饵料应占到70%,每天投喂两次。9~10月份是河蟹的育肥期,此时应以投喂鱼粉、螺蛳、小鱼、小虾和粉碎的粮食等精料为主,以提高成蟹的肥满度和体重。
4.适当灌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前期水层10厘米深即可,以利于提高水温促进河蟹蜕壳;中后期水层以15厘米深为宜,以利于河蟹生长和发育。在河蟹整个养殖过程中都必须十分重视水质,务必经常换水,即7~8月份要1~2天换1次水,9月份至成蟹捕捞之前应该3~5天换1次水,每次的换水量应占稻田里总水量的30%~50%,以保持水质清新。一定要根据当地当时的天气特点、水质变化、河蟹生长状态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换水的次数、时间、水量。在换水时还要注意不可使水温变化过大,水的流速也不能过快,并且要保持水位稳定。
6.设置陷阱和袖网,及时捕捞成蟹。通常应在水稻收获前后,在蟹田水流方向下游的沟渠内多设几处陷阱和袖网,这样就可使大部分成蟹顺着水流爬进陷阱和袖网里,以便于及时将其捕捞,剩余部分可以采用灯光诱捕和人工捉捕等方法搜集起来。
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研究了稻田养蟹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物流能流特征及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结果表明 ,与单一稻作模式相比 ,稻田养蟹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 .从经济效益看 ,后者的土地纯收入,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比前者分别增加 382 %,67.7%和295 % .从生态环境效益看 ,养蟹一年后 ,土壤中的TN,碱解N,TP,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增加10.6,3.3,5.8,11.7,3.5和 10.5 % ,且每年可削减非点源N污染负荷 6.375kg·hm-2 . 展开 收藏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请先登入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
1.选养优质蟹种,确定合理密度。最好是选养自己培育的蟹种,并要对其进行严格挑选,即精选个头均匀、色泽一致、肢体完整、性未成熟和健壮无病的优质蟹种。一定要注意忌用“老头蟹”和性腺已经成熟的小蟹种。放养日期一般应在6月20日前后。养殖密度要合理,每亩以400~500只为宜,放养时应用药物浸种消毒。
3.修建防逃设施。必须修建高标准的防逃设施,埝埂要坚实牢固,内外坡比例为1∶3,高度和顶宽均为50厘米。在蟹田四周的坝埂上要围设防逃塑料布,其地上高度为50厘米,地下埋入的深度为20厘米,每隔50厘米宽要用坚硬的木杆或竹竿将其固定,并围好铁丝网,在上、下水口处设置防逃网。
在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彻底清除敌害,做好防逃工作。选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此外,科学投喂饵料,保持水质清新,适时换水,确保河蟹健康生长。
稻田养蟹并非忽视水稻的栽培。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确保水稻丰收。同时,稻田养蟹的生态效益也需兼顾,通过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稻谷品质,打造绿色食品。
稻田养蟹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和河蟹的产量,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通过立体生态种养,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