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产量的害虫
作者:农牧智慧星•更新时间:16小时前•阅读3
小麦吸浆虫,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却扮演着“隐形杀手”的角色,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生长危害 | 表现 |
---|---|
破坏小麦细胞结构和营养物质 | 叶片变黄、卷曲,生长缓慢 |
减产 | 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
小麦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花器,吸食灌浆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毁产。
这种害虫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蔓延速度快、危害损失重、防治控制难等特点。为了确保小麦的丰产丰收,了解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 蛹期防治:撒施毒土毒杀虫蛹,应在小麦抽穗前3-5天进行。可用的药剂有40%毒死蜱乳油和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
- 成虫期防治:在小麦抽穗后杨花前进行,同时兼治蚜虫。可用的药剂有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和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 抓住防治时机,及时用药。
- 做好药剂防护,避免中毒。
- 喷雾时注意喷洒均匀,麦穗和叶片都不要放过。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产量的害虫。的内容讲完了,现在看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革新。
挑战与困境
技术革新:精准防治
面对小麦吸浆虫的挑战,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技术。其中,精准防治技术成为了近年来的一大亮点。通过分析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
案例:河南好美特的成功实践
在防治过程中,他们采用毒土法、药剂喷施等方法,有效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繁殖。经过几年的实践,河南好美特的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小麦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针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河南好美特主要采取蛹期防治和成虫期防治两种方法。
蛹期防治:在小麦抽穗前3-5天,撒施毒土毒杀虫蛹。可用的药剂有40%毒死蜱乳油和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
未来展望: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将更加精准、高效。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