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娃娃鱼养殖需在水质清澈、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中

大鲵,又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因其叫声似幼儿啼哭,故得名“娃娃鱼”。只是,它并非鱼类,而是两栖类,与蟾蜍和青蛙同属一个大类。娃娃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以下将详细介绍娃娃鱼养殖的关键要素。

娃娃鱼养殖需在水质清澈、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中

水质要求

娃娃鱼对水质要求严格,必须生活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养殖池的水质应保持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之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温度控制

娃娃鱼对水温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娃娃鱼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最佳生长温度范围在20摄氏度左右。

食物供应

娃娃鱼的食物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环境营造

娃娃鱼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因此,养殖场应保持安静和湿润的环境。避免日光直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养殖池建设

养殖池可建在娃娃鱼产地,依山傍水,就山开洞,洞前依地形砌一长方形活动场地,溪水从中穿越而过。在非产地建池,如能建在鱼池边尤为理想。从池底向下挖深,中部挖一沟渠,沟渠两侧为相对的两道窑洞式的“卧室”,沟渠底部注水端向排水端稍有倾斜。边坡为台阶式,使娃娃鱼能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栖息和活动。

放养密度

娃娃鱼的放养密度视养殖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成鲵阶段放养密度应小,以防止互相攻击。苗种阶段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

繁殖季节

娃娃鱼繁殖季节为5—9月,采集应安排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夜间采集效果最佳。采集时,两人配合,一人持手电或火把照明,一人用手紧紧卡住娃娃鱼腋下,迅速放入容器。

日常管理

娃娃鱼的饲料调配,必须符合其食性。成体可以蛙类、蚯蚓等为主食,冬季活饵料难以满足时,可辅之以肉类;幼体以大型昆虫、小虾为主食,冬季可适量投喂蚯蚓。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娃娃鱼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尽量照顾其喜静、喜清水、喜阴暗的习性。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

娃娃鱼养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严格控制水质、温度、食物和环境等因素。只有满足娃娃鱼的生存需求,才能确保其健康成长。希望以上攻略能对娃娃鱼养殖者有所帮助。

养殖要素 要求
水质 清澈、透明度高、溶氧量高、pH值6.8~7.8
温度 0~25摄氏度,最佳生长温度20摄氏度左右
食物 天然饵料为主,如浮游生物、虫类、肉类等
环境 安静、湿润、避光、避强光

水质管理:清澈见底,氧气充足

娃娃鱼养殖需在水质清澈、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中

温度调控:适宜生长,避免冬眠夏眠

娃娃鱼的日常管理至关重要,包括投饵、消毒、防病等方面。在投饵时,要保持定时、定点、定量;在消毒方面,要定期对鲵体及养殖池进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在防病方面,要密切关注娃娃鱼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一处娃娃鱼养殖场,饲养员们对娃娃鱼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视,确保了娃娃鱼的健康成长。

未来展望:娃娃鱼养殖,前景广阔

因为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娃娃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娃娃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贡献力量。同时,娃娃鱼养殖产业也将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