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下池后成活率低,如何提高成为养殖户关注焦点
环节 | 具体措施 | 预期效果 |
---|---|---|
池塘消毒 | 使用生石灰消毒,清除池底淤泥和杂物 | 减少病原体,为鱼苗提供清洁的生存环境 |
水温控制 | 保持水温在20-22℃,与池塘水温接近,温差不超过2℃ | 减少鱼苗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 |
运输环节 | 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减少鱼苗损伤 | 降低鱼苗死亡率,保证成活率 |
下池适应 | 下池前2天清除敌害生物,下池后适应一段时间再分塘 | 减少鱼苗适应不良导致的死亡 |
病害预防 | 预防寄生虫和气泡病,使用相应药剂 | 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鱼苗成活率 |
池塘消毒:打造清洁的生存环境
初期鱼苗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差,人工提高其体质的方法有限,那我们能做的就是为鱼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来互补,提高其成活率。一般来水鱼苗下池子的水温在20-22℃左右即可,且在放入在下池之前养殖池的水温和池塘的水温最好比较接近,上下温差一般不超过2℃。也就是说下池前的水温是21℃的话,那么水池的水温最好在19-23℃左右,不然那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也就是鱼苗不适应温度而出现死苗的情况。
控制水温:减少鱼苗应激反应
运输环节:降低鱼苗死亡率
鱼苗从购买过来到放入池塘这一段时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因为运输其会导致鱼苗比较虚弱,下塘的时候转换环境有可能让鱼苗不适应。一些鱼户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搞的每次买鱼苗都要多买很多才能保证自己想要的养殖数量,那么该怎么提高鱼苗下池后的成活率呢?
鱼苗下水前要先试水,看看目前的水质是否合适养殖,等确认可以后再全部下池。此时的鱼苗可以考水中是的浮游生物之类的生存,所以下池之前最好可以先养水,让水里面的微生物更多一点,让鱼苗有更好的食物。然后下池后不是说立马就鱼苗整个池塘放养了,这样会害死很多鱼苗的。一般下池后需要让在笼子里面生活一段时间,一是让其适应以后池塘的生活,另一个就是育肥,然后分塘,大一点的鱼苗生存能力还是要强一点的,一般在3-5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分塘了。
鱼苗下池后要做好寄生虫的预防和气泡病的出现,这是下池后最容易碰到的两种情况。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等,这个用对应的药剂治疗即可,一般消毒做到位的出现几率会小很多。而气泡病的话引发的因素较多,比如水中溶氧较多,鱼苗会增加气泡病发病几率,而氨氮之类的元素偏高的话,尾巴位置也有可能会引发气泡病。降氨灵之类的药物对于这个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鱼苗下池后成活率低,如何提高成为养殖户关注焦点。的部分讲完了,接下来看鱼苗成活率低?揭秘高效养殖秘诀!。
二、水温控制,适应环境
鱼苗下池后,可以先在笼子里生活一段时间,让其适应池塘环境。等到鱼苗生长到3-5厘米左右,可以开始分塘,这时鱼苗的生存能力会更强。此外,下池前可以先养水,让水中的微生物更多一些,为鱼苗提供更好的食物。
四、病害预防,保障鱼苗健康
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体质较弱,因此要做好抗应激处理。例如,在下池当天不喂食,让鱼苗适应新环境,第二天开始少量多餐喂食。同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晴天进行运输和下池,避免阴雨天和雷雨天,以减少鱼苗应激死亡的风险。
鱼苗的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池塘消毒、水温控制、养水分塘到病害预防,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操作。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鱼苗的成活率,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