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高寒山区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连南高寒山区,这片被云雾缭绕的神秘土地,近年来悄然兴起了一项新型农业养殖技术——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这项技术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带来的多重效益。
一、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的优势
- 提高稻田利用率: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充分利用了稻田的冬闲期,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
- 增加农民收入:小龙虾市场需求旺盛,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 改善生态环境:小龙虾能够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稻田条件
- 水源、水质: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确保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没、保水性能好的一季熟中稻田。
- 土壤、环境:最好选择粘壤土质田块,田底要求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田块周边环境安静。
- 开挖环形沟:沿稻田四周距田埂3米左右的内缘开挖环形沟,沟宽35米、深1.5米。
- 构筑小土埂:沟的四周构筑高20cm~30cm的小土埂,用于小龙虾打洞穴居。
苗种投放
- 稻虾共作模式:在5月~6月份,水稻移栽后7天~10天,待稻禾返青分蘖期投放幼虾。
- 稻虾连作模式:在9月下旬~10月初,稻谷收割后,放水淹田,将种虾投放稻田使其自行繁殖。
养殖技术
- 清除杂草、害虫:定期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保持稻田生态平衡。
- 施足基肥:每亩施放腐熟的畜禽粪肥500kg~800kg,作为稻禾及养虾水草的基肥。
- 种植水草:种植苦草、轮叶黑藻、浮萍和水花生、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为小龙虾提供植物性饲料并净化水质。
三、案例分析
近年来,连南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连南瑶族传统稻田养殖区开展小龙虾优质高效养殖模式试验示范。共建立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区200亩,带动全县大面积推广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面积1150亩,每年提供无公害小龙虾产品120吨,产值360万元,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农户增加收入230万元。此外,还生产优质稻谷552吨,产值220万元。
四、结论
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技术在连南高寒山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指标 | 数值 |
---|---|
亩产水稻 | 480公斤 |
亩产小龙虾 | 105公斤 |
水稻亩产值 | 1920元 |
小龙虾亩产值 | 3130元 |
亩总产值 | 5050元 |
亩均利润 | 3000元 |
把连南高寒山区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探讨高寒地区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可行性。说完之后,再来分析高寒稻田养虾新路径。
在连南高寒山区,稻田养殖已有悠久历史。2012年,连南承担了广东省“双节双高”渔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855万元,用于建设省级稻鱼生态渔业示范园区。项目包括田埂硬化、鱼凼修建、水利设施排灌渠建设等,为小龙虾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小龙虾的苗种投放有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在5月至6月,水稻移栽后7至10天,投放幼虾,每亩约1万至2万尾。第二种模式是在8月中旬以后投放亲虾或抱卵虾,待水稻收割后放水50cm至60cm,养殖到来年5月至6月份起捕。投放亲虾时,需精心挑选活力强、个体大、成熟度好的亲虾,并注意雌雄比例的调整。
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人工营造的生态系统,使小龙虾与水稻互利共生。小龙虾能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同时其排泄物及残饵可供水稻生长利用;而水稻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还显著提高了农田经营的经济效益。
案例分享:连南高寒山区小龙虾养殖示范
未来展望:生态养殖,绿色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