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露地种植,需了解其生长习性及适宜环境
黄秋葵,一种肉质柔嫩、口感爽滑的蔬菜,被誉为“蔬菜之王”。在露地种植黄秋葵,了解其生长习性及适宜环境是关键。
一、黄秋葵的生长习性
黄秋葵喜温暖,怕霜冻,整个生育期应安排在无霜期内,开花结果期应处于各地温暖湿润季节。
生长习性 | 特点 |
---|---|
耐旱耐湿 | 不耐涝,土壤湿度太大易引发病害 |
耐旱耐湿 | 发芽期需保持土壤湿润,结果期需充足水分 |
耐旱耐湿 | 对光照敏感,喜强光,要求光照时间长 |
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不择地力,盐碱地也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较宜。
露地栽培,南北各地多4~6月播种,7~10月收获。华北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播种。
1. 播种:播种前用20-25℃温水浸种12小时,然后擦干,于25-30℃条件下催芽48小时,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 间苗:破心时即第一次间苗,间去残弱小苗。2~3片真叶时第二次间苗,选留壮苗。3~4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1株。
3. 浇水:黄秋葵生育期间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播后20天内缺水时宜早晚人工喷灌。
4. 施肥:肥料在生长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需磷钾肥较多。第一次为齐苗肥,在出苗后进行,每公顷施尿素90~120千克。
黄秋葵常见病虫害有立枯病、炭疽病、蚜虫等。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洒农药等。
黄秋葵从播种到第一嫩果形成约需55天左右。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90~120天,全生育期可达150天左右,甚至更长。一般第一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收一次,随温度升高,采收间隔缩短。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黄秋葵的露地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的种植实践有所帮助。
黄秋葵,一种原产于非洲的蔬菜,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我国逐渐受到种植者的青睐。这种蔬菜对气候有着严格的要求,喜温暖、怕霜冻,生育期必须在无霜期内,开花结果期则需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因此,在露地栽培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至关重要。南北各地多在4至6月播种,以确保收获期正值温暖湿润的季节。华北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播种,北方寒冷地区则常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进行集中育苗,待早春晚霜过后,再定植于大田。
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发芽期土壤湿度过大易诱发立枯病,结果期干旱则影响植株长势和果实品质。因此,保持土壤湿润是关键。同时,黄秋葵对光照条件敏感,喜强光,要求光照时间长,充足。应选择向阳地块,加强通风透气,注意合理密植。
黄秋葵在生长过程中,需适时摘心,以促进侧枝结果,提高早期产量。同时,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要及时摘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采收时宜用剪刀,并套上手套,以免果实上的刚毛或刺瘤刺伤皮肤。
嫩荚果呼吸作用强,采后极易发黄变老。如不能及时食用或加工,应注意保鲜。将嫩荚装入塑料袋中,于4至5℃流动冷水中冷却,再贮于7至10℃环境下,保持95%的相对湿度,可保鲜7至10天。对于远销外地的嫩果,需在早晨剪齐果柄,装入保鲜袋或塑料盒中,尽快送入0至5℃冷库预冷待运。
通过实施上述露地栽培技术,可以确保黄秋葵在生长过程中的健康发育与丰硕产量。因为市场需求的增加,黄秋葵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扩大,为种植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