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泥鳅养殖需注意水质、温度、饲料等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一

泥鳅养殖,水质管理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们来看看泥鳅池水的要求,包括水温、pH值等。

泥鳅养殖需注意水质、温度、饲料等
要素 具体要求
水温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人工繁殖的条件下,繁殖的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8℃,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pH值 泥鳅养殖池的pH值应保持在7.5-8.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和繁殖。

泥鳅饲养:实用技术介绍

因为近期短暂降雨,气温逐渐回升,池水蒸发量加大,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浓度升高会导致水质恶化概率增大。夏季泥鳅生长快,要尽量多喂螺蚌肉、鲜蚯蚓和蝇蛆等动物性蛋白饵料,并改平时一日喂一次为每日2次,投喂量以泥鳅当日吃完为宜。

老胡九年养殖经验分享,干货满满。高温季节的泥鳅养殖更要加强水质管理,确保泥鳅健康生长。夏季鳅鱼池的水质酸碱度以pH值7.8之间较相宜,假如池水长时间呈酸性,可以向池内泼洒生石灰水进行调整。

台湾泥鳅池塘驯化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投放台湾泥鳅苗种3天后开始驯化投喂,一般在晴天较暖和的情况下适宜进行驯食。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

水质管理

在养殖了一段时间的泥鳅之后,池塘内的水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或者是酸碱度失衡,或者是水质老化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泥鳅的健康生长。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污染水质,采取先分散驯化,之后到集中处理。做好日常记录,注意观察泥鳅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等情况,以此来调整喂食、施肥、重注新水等措施。

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

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经过对泥鳅养殖需注意水质、温度、饲料等,避免疾病和生长不良。的讨论,现在轮到泥鳅养殖:水质调控关键,案例解析促成长。

在泥鳅养殖的世界里,水质调控如同生命线,它不仅关乎泥鳅的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养殖者的收益。以下,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解析这一关键环节。

泥鳅养殖需注意水质、温度、饲料等

案例一:温度控制,泥鳅繁殖的黄金法则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养殖户小王,近年来专注于泥鳅养殖。他发现,在4月上旬,水温逐渐上升至18-30℃时,泥鳅开始繁殖,而最适水温为22-28℃。为了确保繁殖成功,小王严格控制水温,并在繁殖期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通过这一策略,他的泥鳅产量逐年提升,经济效益显著。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泥鳅生长加快。在河南省的养殖户小李,针对这一特点,他增加了动物性蛋白饵料如螺蚌肉、鲜蚯蚓和蝇蛆的投喂,并将每日喂食次数从一次改为两次。这一调整使得泥鳅在高温季节依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产量稳定。

在台湾,驯化养殖是泥鳅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养殖户小张采用投喂特种鱼专用膨化料和生物有机肥相结合的方式,对泥鳅苗种进行驯化。经过3天的驯化后,泥鳅开始适应新的饲料,生长速度明显提升。

案例五: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水质调控在泥鳅养殖中的重要性。养殖户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养殖方法,为我国泥鳅养殖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