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池塘自然繁殖黄颡鱼技术,探讨黄颡鱼在池塘中的自然繁殖过程

在广袤的池塘里,黄颡鱼以其独特的繁殖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奇迹。本文将带您走进黄颡鱼的繁殖世界,揭秘池塘中的自然繁殖过程。

池塘自然繁殖黄颡鱼技术,探讨黄颡鱼在池塘中的自然繁殖过程

一、亲鱼的来源和选择

黄颡鱼的亲本来源于自然水域的捕捞或池塘养殖的商品鱼。选择亲鱼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 个体大、体质强健。
  • 无病无伤,达到性成熟。
  • 雌雄比例适中,一般为3:2。

二、培育池的准备

  • 保水保肥,水源方便。
  • 水质良好,底泥浅且平整。
  • 面积1-2亩为宜。

在年前11-12月抽干池水,曝晒干冻,杀菌灭虫。年后正月十五左右种草,如竹节草,用于隐蔽和调节水质。同时,在池子四周浅水处铺一层消毒过的小石子,放入过滤水,施入少量有机肥,培育水草。

亲鱼放养前,需对鱼池进行消毒,杀灭野杂鱼类及敌害生物。待毒性消失后,加水至60-80厘米。亲鱼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雌雄比为3:2。从3月开始进行强化培育,投喂自制软饲料,保证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0%-42%,一天投喂2次,投喂量为体重的5%-8%。

四、繁殖

黄颡鱼的繁殖方式为自然繁殖,每年5月至8月可多次产卵。繁殖季节,自然水体中的黄颡鱼在遇到下雨或下雨后,受水流刺激,会大量产卵。

五、生态环境套养黄颡鱼亲本自然繁殖

因为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的解决,苗种基本可以由池塘培育的亲鱼获得,不再依赖自然水域,这有利于黄颡鱼自然资源的保护。

近年来,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有所突破,但受精率和苗种成活率仍较低,因此苗种价格较高。

黄颡鱼的繁殖方式难度小,繁殖场迅速增多,但近亲繁殖、长势慢、抗病能力低下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亩产1500到3500斤,最高产量可达4500斤以上,具体产量受水质、土壤、池塘条件、饲养方法、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

黄颡鱼池塘自然繁殖成败的关键是:种鱼要挑选好;繁殖池和苗种培育池的清塘要彻底;作为鱼巢的水草要种好;进水一定要经过40-60目的筛绢过滤。

十、案例分析

年份 地点 繁殖成功率 苗种成活率 经济效益
2010 江苏省 90% 85% 良好
2015 浙江省 95% 90% 优秀

以上数据来源于江苏常州郑陆农场,从1999年开始摸索黄颡鱼池塘自然繁殖技术并取得了成功,苗种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

在黄颡鱼的自然繁殖过程中,亲鱼的来源和挑选至关重要。我们以福建省建宁县岔河渔场为例,他们从江河、湖泊中挑选性成熟个体,确保亲鱼体质强健,无疾病。这些亲鱼雌性体重需在75克以上,雄性在100克以上,雌雄比例以3:2为宜。选择合适的亲鱼后,接下来是搭建养殖池。岔河渔场选择了保水保肥、水源便利、水质优良的池塘,面积为1至2亩。池底要求浅且平整,便于亲鱼活动和产卵。

亲鱼的放养与强化培育

池塘自然繁殖黄颡鱼技术,探讨黄颡鱼在池塘中的自然繁殖过程

苗种培育与养殖效益

繁殖后的鱼苗需进行培育。岔河渔场将收集到的鱼苗放入苗种培育池,密度为1.5万尾/平方米。同时,引入饵料生物,如轮虫、桡足类等,保证鱼苗的摄食需求。经过7至8天的暂养,鱼苗长到1.2厘米,可分塘或销售。这样的苗种再经过7至8天的培育,养成1.8至2.0厘米的鱼种,即乌仔,然后进行大规格鱼种的培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