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陕西稻田养河蟹面积两千多亩,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

一、陕西稻田养河蟹的兴起

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农业革命正在悄然上演。这里,稻田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基地,而是变成了生态农业的新宠——稻田养河蟹。

陕西稻田养河蟹面积两千多亩,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

稻田养河蟹,顾名思义,就是在稻田里养殖河蟹。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田的产值,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 养殖模式

稻田养河蟹分为培育蟹种和养成蟹两种方式。培育蟹种主要在稻田四周及田间开沟养殖,而养成蟹则是在稻田中直接养殖。

2. 效益分析

  • 提高稻田产值:稻田养蟹的效益是单种水稻的1.6倍,亩产值高出1960元。
  • 生态效益:河蟹能清除稻田杂草害虫,还能松土施肥,实现稻蟹双丰收。
  • 经济效益:每亩可年增收1200多元。

三、实践案例

横山县自2012年开始实施稻田生态养殖河蟹示范项目,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

年份 稻田养蟹面积 河蟹亩纯收入 稻蟹种养平均亩产值
2012年 150亩 1275元 3177.3元
2013年 350亩 1275元 3177.3元
2014年 1300亩 1275元 3177.3元

四、未来展望

至2020年,陕西全区稻田养蟹面积将达到万亩以上。这一生态农业新模式,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陕西稻田养河蟹面积两千多亩,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

二、稻田变“蟹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横山县今年集中向大田投放蟹60万只,放养密度300只/亩,实施稻田养蟹2100亩。预计年底可产商品蟹2.6万公斤,产值可达500多万元。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能减少除草、除虫、农田中耕用工,还有利于保肥施肥,实现稻蟹双丰收,且生态效益显著。

三、稻蟹共生:互惠互利,打造绿色生态圈

“秋风起,蟹脚肥”。陕北横山区引进河蟹在稻田进行养殖后,稻田养蟹从最初的5亩扩大到现在的5000亩,养蟹稻田效益是单种水稻的1.6倍,亩产值高出1960元。河蟹既能清除稻田杂草害虫,还能松土施肥,省去了除草施肥的投入;稻田里的水草、虫子成为河蟹美食,种养结合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生态平衡。

四、生态种养模式:解决草害虫害,减少农药使用

这种生态种养模式是通过蟹和水稻共生来解决水稻的草害以及虫害问题,从而控制农药的使用。今年,该公司将“稻蟹共生”的种养面积扩大到了1000亩,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五、打造特色品牌:香草湾大闸蟹,引领市场新潮流

该县生产的河蟹品质上乘,口味绝佳,膏黄饱满,市场热销售价高,当地群众争相品尝,形成了“香草湾大闸蟹”特色品牌,远近闻名。该县还向延安市、榆阳区提供蟹14.2万只,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开展稻田养蟹试验500余亩。

稻田养蟹不仅改变了稻田种植区的农业经济结构,而且大大地提升了水稻种植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水平。作为国内的一种知名经济水产品,稻田养殖河蟹已被广大水稻种植区农户普遍认可。展望未来,稻田养蟹必将在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