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鳗鱼成鳗养殖技术,关注鳗鱼从稚鳗到成鳗的生长过程
一、养殖池及其消毒
养殖欧洲鳗鱼的第一步是搭建合适的养殖池,并确保其消毒彻底。养殖池通常采用水泥池,底部铺设鹅卵石,呈锅底型。池面积为150~360平方米,池深1.1~1.3米,水深0.8~1.0米。
消毒方法:在投放鳗种前,使用200~250克/水体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或采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 | 消毒剂 | 用量 |
---|---|---|
生石灰消毒 | 生石灰 | 200~250克/水体 |
漂白粉消毒 | 漂白粉 | 200mg/L |
二、鳗种放养
选择健康的鳗鱼作为亲本,进行培育。亲本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5龄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
放养密度:根据不同规格的鳗鱼及精养池的水质、水源等条件而定。一般40~70尾/kg规格的鳗种,100~150尾/m²;20~40尾/kg规格的幼鳗,80~100尾/m²。
三、投饵管理
投饵原则:“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 定时:每天早晨5~6点、中午12点、傍晚5~6点,午夜12点。
- 定位:每口鳗池要设一个固定的饵料台,驯养鳗鱼定位摄食的习惯。
- 定质:选用营养全价的人工配合饲料,要求幼鳗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达46%,成鳗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5%,饵料系数低。
- 定量:投喂量应根据不同规格的鳗鱼而定,并根据气候、水温、水质、鳗鱼的生长及摄食状况酌量增减。
欧鳗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池水中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氮、温度都直接影响着鳗鱼的摄食和生长。
夏季高温期,加大换水量和加强刷洗排污工作,日换水量一般要在1.2~1.5倍。冬季日换水量控制在0.6~0.8倍。
常见疾病包括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真菌病等。
- 寄生虫病:小瓜虫病、拟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
- 细菌性疾病:烂尾病、烂鳃病、赤鳍病、肠炎病等。
- 真菌病:水霉病、鳃霉病等。
防治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由于鳗鱼生长不断分化,体重相差悬殊,故应及时筛选分养,避免抢食力差的小规格鳗鱼生长停滞,影响产量。
一般每45~60天须筛选分池一次。选别前先准备好分养池,及时消毒、注水及待用等分养的网箱、捞网,选别工具等。
欧洲鳗鱼成鳗养殖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掌握各个环节的要点,才能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池塘消毒:筑牢养殖基础
在鳗鱼养殖的初始阶段,池塘消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消毒方法,即在旧池使用前,用200至250克/水体的生石灰全池洒洒,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杀灭病原体,还能为鳗鱼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消毒后的池塘需要经过曝晒,通常在2至3星期之间,至少也需要1星期,以确保有机物充分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为后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提供营养,从而促进鳗鱼的生长。
白仔培育:关键阶段的精细管理
鳗鲡白仔培育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周期、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在这个阶段,我们特别注重管理,确保白仔的成活率。例如,在福建省某养殖场,通过严格控制水质、饲料和温度,白仔的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对白仔培育关键技术的精确掌握。
欧洲鳗与美国鳗的生命周期
欧洲鳗和美国鳗的生命周期都需经历四个阶段。它们从大海游向淡水,开始它们的迁徙之旅。以美洲鳗为例,它们在大西洋中百慕大海岸附近的马尾藻海产卵,然后游向淡水区域生活。这种独特的生命周期,使得这两种鳗鱼成为了研究生物迁徙和生态系统的宝贵资源。
亲本引进与培育:优质苗种的保障
鳗鲡养殖业的发展与挑战
鳗鲡养殖业是我国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只是,因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鳗鲡苗种资源量的减少,苗种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养殖成本上升,养殖经济风险增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鳗病防治:保障养殖稳定
在鳗病防治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真菌病的防治。例如,针对寄生虫病,我们使用硝酸亚汞、复方甲苯咪唑等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或药浴;针对细菌性疾病,我们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土霉素、氯霉素等。
水质管理: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选别分养:优化养殖结构
未来展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鳗鱼养殖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以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鳗鱼养殖业的繁荣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