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养殖质量控制:确保鱼苗健康、生长环境适宜
在农业领域,淡水白鲳养殖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活动。为了确保鱼苗健康、生长环境适宜,提高成活率和产量,以下将详细介绍淡水白鲳养殖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一、鱼种及放养质量控制
鱼种质量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选择躯体匀称、背尾饱满、鳞鳍完整无创伤、游动活泼的鱼种至关重要。运输时,应采用水质清新、含有机质少、溶氧量高的江河湖库或清洁的池塘水。放养时间通常选在5月上中旬水温上升到20℃时。
放养目的 | 亩放数量 | 规格 |
---|---|---|
搭配鱼种 | 100~200尾 | 50—100克/尾 |
池塘主养 | 1000~2000尾 | 大小搭配 |
池塘面积以5~15亩为宜,池深1.5~2米,池底平坦,无过多淤泥。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进排水系分开,四周无任何污染源。冬季池塘需清干曝晒至第2年4月15日前后,用生石灰进行清塘。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淡水白鲳养殖的质量和生长。鱼种下池后,每隔7天左右加1次新水,至6月中旬水深达1.5米,以后勤补新水,保持水深1.5~2米。7~9月份,坚持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15~2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20~25千克。
投喂饲料主要是人工配合饲料及鸡肠等下脚料,蛋白质含量25%~35%。鱼种入池后3天进行训食,定期投喂。投喂方式为集中与抛撒相结合。每次投喂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以鱼食饱又不过剩为宜。生产中要求抓住6~8月的最佳生长期,适当提高饲料粗蛋白含量,精投细喂,促进生长。
淡水白鲳抗病能力强,不易感染疾病,水温在26℃以上时,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当水温降到20℃以下时幼鱼易患水霉病、小瓜虫病、白皮病等。鱼病防治应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淡水白鲳对有机磷鱼药较为敏感,当敌百虫浓度达0.2PPM时淡水白鲳即死亡,因此对淡水白鲳敌百虫属于禁止使用的药物。
提高到一米五以上,这样才能在越冬时期保持中下层的水温在十二度左右,预防淡水白鲳鱼出现冻死的情况,最好将养殖面积控制在两亩,并且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可以模拟自然昼夜交替,稳定鱼群的生物钟;通过控制水温,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七、混养技术
因为淡水白鲳摄食量大,多,水中浮游生物增长快,水质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放养鲢、鳙等滤食性的鱼类,既能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饵料,提高总产量,又能改善水质,有利于淡水白鲳的生长。
八、案例分享
合肥30036在池塘养殖时,主养品种吃食性鱼占80%,配养鱼类滤食性鱼占20%投喂全价颗粒饲料。在养殖中保持良好水质,简称80:0模式。这一健康养殖模式打破传统思想、改变放养结构、改进养殖方法、快速提高渔业生产水平。安徽省内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已开始实施这一养殖,养殖的产量、效益显著提升。
淡水白鲳养殖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通过科学的管理、合理的放养、良好的水质、适宜的饲料和有效的鱼病防治,才能实现淡水白鲳养殖的高效、高产。
一、饲料管理:精准投喂,促进高效生长
三、鱼病防治:科学预防,保障养殖安全
鱼病防治是白鲳养殖的重要环节。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避免病原体滋生。在鱼病高发期,我们会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确保白鲳的健康。例如,对于水霉病、小瓜虫病等常见疾病,我们采用高效、低毒的鱼药进行治疗,确保白鲳养殖的安全。
四、技术创新:模拟自然,提升养殖效益
以安徽省某养殖场为例,通过实施上述养殖技术,该场白鲳的成活率达到了99%,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0%。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白鲳养殖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