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型饲料养殖淡水白鲳,探讨高效养殖模式
因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白鲳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而豆粕型饲料作为一种新型饲料,因其成本效益高、环保等特点,逐渐成为淡水白鲳养殖的首选。本文将探讨豆粕型饲料在淡水白鲳养殖中的应用,并分析高效养殖模式。
一、豆粕型饲料的特点
豆粕型饲料是以豆粕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制成的全价配合饲料。相比传统的鱼粉型饲料,豆粕型饲料具有以下特点:
- 成本低:豆粕价格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
- 营养丰富:豆粕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能满足淡水白鲳的生长需求。
- 环保:豆粕型饲料不含鱼粉,减少了对海洋资源的依赖。
近年来,豆粕型饲料在淡水白鲳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养殖地点 | 饲料类型 | 养殖周期 | 成活率 | 饲料转化率 |
---|---|---|---|---|
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 | 豆粕型饲料 | 54天 | 98.7% | 1.12:1 |
浙江省湖州市 | 豆粕型饲料 | 60天 | 95% | 1.15:1 |
安徽省合肥市 | 豆粕型饲料 | 45天 | 97% | 1.08:1 |
三、高效养殖模式
- 优化饲料配方:根据淡水白鲳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
-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有利于淡水白鲳的生长和健康。
- 合理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和饲料供应情况,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放养。
- 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微孔增氧等,提高养殖效率。
简单了豆粕型饲料养殖淡水白鲳,探讨高效养殖模式。,现在展开豆粕饲料养白鲳,高效模式探新径的话题。
四号面粉及添加剂按照既定比例制成颗粒饲料,这不仅关乎淡水白鲳的日常喂食,更是关乎它们能否安全度过冬季的关键。精细化管理,确保投喂的饲料既充足又营养,对于淡水白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美国大豆协会携手南京市江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江浦鱼种场、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共同发起了一项为期两月的池塘淡水白鲳养殖试验。这一合作旨在通过运用美国大豆协会的32/6大豆最大化饲料及80∶20池塘养殖模式,最大化地提升大规格淡水白鲳鱼种的生长性能与经济效益。
《山东渔业》杂志2006年第23卷第10期发表了《淡水白鲳池塘套养罗非鱼高效养殖试验》一文。文章指出,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属于热带和亚热带鱼类。通过强化投饵措施,试验过程中投喂高品质配合颗粒饲料,并严格按照“四定四看”的技术要求,对入池和养殖全过程中的鱼尾数变化进行准确记录,每月抽样测定鱼的平均尾重,据此确定饲料投喂量。
在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鱼种场的3口平均4.0亩的渔池内,进行了淡水白鲳养殖试验。试验用淡水白鲳规格为149克/尾,由南京市江浦县鱼种场生产。鱼种于2004年6月初下塘,放养密度为800尾/亩,同时搭配放养白鲢鱼种100尾/亩。养殖的目标规格为500克/尾。淡水白鲳投喂美国大豆协会的32/6全植物蛋白膨化浮性颗粒成鱼饲料。养殖鱼类一日投喂2次,每次投喂至饱食,同时3口池塘每次投饲量相同。养殖试验的日常管理参照美国大豆协会80∶20池塘养殖模式进行。
在养殖过程中,每月的同一天对所有渔池进行打样一次。试验结束时,全部渔池干池,计数和称重全部青鱼和白鲢,并据此计算平均鱼体重、毛产量和净产量、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在试验期间记录下投入的各项养殖成本,待试验结束时计算净收入和投资回报率。结果显示,在54天的养殖周期内,淡水白鲳从放养时的149克长至了平均628克,比目标商品规格500克超过了25%。淡水白鲳对32/6大豆最大化饲料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12∶1。生产每千克鱼的饲料成本为人民币4.59元。按淡水白鲳在当地的市场价人民币8.8元/千克和鲢鱼4.3元/千克计,54天养殖周期的净收入为人民币1809元/亩。3个试验池养殖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59.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