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海湾扇贝虾池保苗技术,针对虾池中扇贝苗种成活率低的问题

一、稚贝入池挂苗

稚贝入池挂苗是扇贝养殖的关键步骤。虾池挂苗的人员、船只、坠石等要提前安排妥当。稚贝到达后,苗袋直接卸到船上,上面盖湿布。挂苗时,轻拿轻放,防止坠石砸压。注意调整苗绳长度、坠石位置和坠石线长度,使最上端苗袋在水下30cm以下,下端苗袋不触底,袋内不能有气泡。

海湾扇贝虾池保苗技术,针对虾池中扇贝苗种成活率低的问题

二、出池时间

条件 具体要求
中长期天气预报 至少2~3天内没有大风雨及寒流
水温 虾池最低水温在13℃以上而且稳定多日
盐度 盐度在35‰以下
育苗池 已逐步完成了降温增光锻炼,水温20℃以下,与虾池温差2℃以内,盐度差5‰以下
稚贝规格 稚贝规格400μm以上
人员、器材、运输工具 全部准备就绪

三、技术操作问题

近年来,许多从事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的渔民效益不佳。除了受气候变化影响以外,主要原因是技术操作方面出现问题。要提高今年扇贝虾池保苗的经济效益,应当以提高商品苗种质量和保苗成活率为重点。

虾池面积按1亿稚贝10亩或一亩池负载商品苗300万左右预计。东西方向,砂底或硬质底,水深1.5m以上。最大日换水能力20%以上,小潮期间能够正常纳排水,外海水质无污染,进水渠远离河口及排污口,海水盐度在35‰以下。

通常采用装袋后干运法,长距离运苗宜选择晚上进行,时间不超过6小时。装苗前,先用海水将车厢冲涮干净,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提前用海水充分浸泡过的海带草或海绵、棉布。将绑扎好的苗袋排列到海带草上,一层苗袋,一层海带草,最上层多放点海带草,最多可排列3~4层。每车大约运2000袋。

六、生长观测

一般5天左右测量一次壳高,并随时观察贝苗附着情况。若贝苗生长速度慢于正常,要尽快从水质、饵料、装袋密度、糊袋轻重、稚贝质量、气候水温等方面分析原因,迅速加以改进。

七、水质调控

稚贝刚入池时以加水为主,3~5天后每天流水1小时,日换水率由5%逐渐增至10%左右。贝苗生长至1.5~2.0mm以后,日换水率达15%左右,尽量模拟自然海区,创造流水环境。每天坚持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水色等指标,捞走池内杂物。

根据苗袋大小和附苗密度将附着基剪开,30×40cm苗袋每袋装苗5万粒以下,每片装一袋并以聚乙烯线吊扎或别针固定于袋壁,防止附着基多重卷叠。绑法为2袋一族,簇间距15~20cm。苗绳一端要留出50cm左右,附着基为网衣应留长些,棕帘则可短些。

保苗虾池在进水之前清除池底污泥和杂草,然后平整池底,压实池沿,用漂白粉30~50ppm或生石灰500ppm带水消毒。稚贝入池前7~10天进水0.5m以下,施氮肥3~5ppm、磷肥0.3~0.5ppm。进苗前2~3天加至最高水位。肥水后透明度60~80cm,水色呈黄褐、黄绿、绿、淡绿鲜嫩颜色。

保苗经15~20天后规格达2~3mm时,向30目袋分苗。方法是搭棚遮光挡风,用毛刷刷苗或摆洗法刷苗,然后收集贝苗,淘洗杂质,集中于塑料盆中,按容量法计数装入30目袋,密度为1000~2000粒/袋。

要调查询问育苗亲贝来源、规格、促熟产卵时间、培育条件、用药情况、投饵品种等问题。然后结合显微镜检查、肉眼观察、摆动试验、降温试验等方式,检查贝苗附着密度分布、摄食、活力、规格等指标,对稚贝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十二、其他管理措施

每天要对池塘及网箱进行巡视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巡塘和巡箱是保障虾池保苗成功的重要环节。


说完了海湾扇贝虾池保苗技术,针对虾池中扇贝苗种成活率低的问题。,接下来聊聊虾池扇贝苗种高存活率培育法。

海湾扇贝虾池保苗技术,针对虾池中扇贝苗种成活率低的问题

出池时间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中长期天气预报至少2-3天内无大风雨及寒流;虾池最低水温在13℃以上且稳定;盐度在35‰以下,理化生物指标正常;育苗池已完成降温增光锻炼,水温20℃以下,与虾池温差2℃以内,盐度差5‰以下;稚贝规格达到400μm以上,数量和质量一致;人员、器材、运输工具等准备就绪。试水后,再正式出池。

虾池选择与准备

商品贝苗出池与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