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与白对虾淡水混养技术,探讨两种水产品种共生的可行性
梭鱼与白对虾的淡水混养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两种水产品种共生的可行性,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池塘条件与准备
深度以滩面可以纳水1m以上为好,底质以泥沙质为好,以泥为主。池塘四周开挖宽3m、深0.5m的环沟,进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水质无污染。
南美白对虾露天直放苗时间一般在5月上中旬。选择健壮苗种,小苗放养密度为90万~120万尾/hm²,经过中间培育的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60万~75万尾/hm²。养殖中后期,视生长情况适度间苗。
三、梭鱼苗和白鲢的放养
四、养殖管理
1. 投饵:采取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日上午8:00-9:00和下午16:00左右投饵,养成鱼种在固定地点摄食规律,这样便于观察鱼种摄食和生长情况,从而调整次日的投饵量,提高饵料利用率。
2. 水质管理:每10d左右施用生石灰泼洒,改善水质,用量150kg/hm²。投放化肥或发酵后有机肥,培养浮游生物,透明度维持在25~35cm之间。下午适当充气带动水流,也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3. 病害防治:未发生病害的要加强预防,每7~10d左右用聚维酮碘、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交替全池泼洒消毒。
五、收获与
8月底到9月中旬陆续收捕南美白对虾。最初销售活虾,采用罾网投饵诱捕,基本不伤害梭鱼;大量出池时,收捕网具采用闷网。为防止少量梭鱼入网受伤,闷网尾部为圆筒形,无上盖,露空于水面上,便于把梭鱼捞出闷网。每次集中收捕后,全池用药消毒一次。经过5~8次收捕,对虾基本收完。
作者通过几年的养殖实践,把梭鱼夏花混养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在不影响南美白对虾产量的基础上,培育了大量大规格梭鱼苗种,为次年淡水梭鱼商品鱼的快速养成提供帮助,实现养殖的高效益。
养殖技术 | 技术要点 |
---|---|
梭鱼与白对虾混养 | 选择健壮苗种,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 |
病害防治 | 加强预防,定期消毒,发现病害立即对症下药。 |
收获 | 采用合适的方法收捕,减少对梭鱼和虾的伤害。 |
案例一:生态养殖新篇章——南美白对虾与梭鱼混养模式
在混养初期,梭鱼的存池量仅为30~75kg/hm²,因此投喂饵料主要考虑虾的需求。梭鱼苗主要食用残饵和底泥中的有机碎屑。因为混养的第二个月,池塘中梭鱼存池量增至5~15kg,除了投喂专用虾饵料外,还会搭配投喂低蛋白含量的鱼饵料或自制颗粒饵料。此时,梭鱼苗的争食能力仍不及虾,投喂次数与虾料投喂相同,日投饵率在8%~12%,第二个月总的投饵量约525kg/hm²。
到了混养的第三个月,为了使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冲刺,饵料种类以配合饵料为主,低蛋白的鱼饵料少量使用。此时,南美白对虾已经达到商品规格,可以陆续收获上市。
案例二:养殖技术要点解析——放苗、水质、病害防治
通过混养,池塘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饵料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尤其在冬春季节的池塘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生态养殖。开春以后,可以收获大规格梭鱼鱼种,作为商品鱼种,销售给广大养殖户。
国庆节以后,池塘中对虾已收完,此时梭鱼存池量600~900kg/hm²,为了便于管理,可以把每两个池塘鱼苗合并再一起培养。由于池塘总生物量下降,密度降低,且水温适宜,所以从中秋到冬至是梭鱼生长的黄金时段。
实践证明,这种混养模式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