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池混养黄颡鱼,探讨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在我国的渔业养殖领域,梭鱼与黄颡鱼的混养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本文将深入探讨梭鱼池混养黄颡鱼的优势、技术要点以及经济效益。
一、梭鱼池混养黄颡鱼的优势
1. 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产量
混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池塘空间,提高养殖密度,从而增加产量。根据实际案例,采用混养模式后,每亩产量一般能达到1500千克以上。
2. 资源互补,降低饲料成本
黄颡鱼以杂食性为主,能够摄食池中的低值小杂鱼虾、残留饲料、有机碎屑等,从而降低饲料成本。同时,黄颡鱼还能摄食水体中的寄生虫,减少鱼病发生。
时间 | 鱼种 | 规格 | 数量 |
---|---|---|---|
3月10日 | 梭鱼 | 50克/尾 | 1000尾 |
3月18日 | 银鲫 | 50克/尾 | 500尾 |
4月13日 | 黄颡鱼 | 100尾/公斤 | 4公斤 |
4月13日 | 鲢、鳙鱼 | 200克/尾 | 80尾 |
根据“四定”投饵法,日投饵标准为幼鱼阶段占鱼体重的8%~10%,成鱼阶段在5%~7%之间。全价配合颗粒料蛋白质含量为30%,饵料颗粒的大小因为鱼体的增长而变化,以适口为宜,日投2~3次。
3. 水质管理
每隔7~10天向池塘里加注1次新水,每次约10~15厘米;同时每隔20天左右向池塘中施放1次生石灰溶液,每亩每次用量为15公斤;每15天施1次过磷酸钙,每亩每次用量为20~25公斤。
4. 病害防治
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和漂白粉,二者交替进行,生石灰用量为20克/立方米,漂白粉用量为1克/立方米。在预防用药时,一般不要使用硫酸铜、有机磷农药,最好使用生物制剂杀菌消毒,改善水质。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和鱼的动态。每天下午检查食台、食场一次,了解鱼的摄食情况,以确立次日投饵量,经常清扫食台,每半个月用漂白粉对食台食场消毒一次。
以某养殖户为例,养殖池塘面积100亩,混养梭鱼、银鲫、黄颡鱼、花鲢、白鲢等品种。12月5日起捕上市,经测产统计,混养塘口亩产100克/尾黄颡鱼31.5公斤,按30元/公斤的市场价格计算,养殖成本按14元/公斤计算,仅此一项亩纯收入504元左右。
梭鱼池混养黄颡鱼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具有资源互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混养模式有望在我国的渔业养殖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创新养殖模式:梭黄混养,效益翻番
技术要点:科学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要实现梭黄混养的高效产出,关键在于科学的管理和精心的细节处理。池塘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且交通便利。在鱼种放养上,我们采用了“先梭后黄”的策略,即在春节前后集中放养各类鱼种。梭鱼种投放时,我们精心挑选了规格为50克/尾的优质梭鱼种,亩放1000尾。随后,黄颡鱼种也以同样的规格和数量进行投放,同时混养其他鱼类,如鲢、鳙、草鱼等。
案例分享:实证效果,数据说话
未来展望:绿色养殖,可持续发展
因为梭黄混养模式的推广,绿色养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