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稻田养螺技术:利用稻田资源

在广袤的田野间,有一项独特的农业技术正悄然兴起——稻田养螺。这项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稻田资源,既满足了人们对田螺的需求,又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稻田养螺技术:利用稻田资源

稻田养螺:生态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稻田养螺,顾名思义,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田螺。田螺在稻田中活动,能够帮助水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同时其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肥料,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稻田改造与螺种放养

步骤 具体操作
选择田块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田块。
开挖沟渠 沿田埂四周开挖环形水沟,以增加田螺的活动空间。
放养螺种 选择个大体薄、生长繁殖快的田螺品种进行放养。

为了确保稻田养螺的效果,以下管理要点不可忽视:

  • 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施用化肥,避免污染水质。
  • 水质管理:保持微流水,适时更换新水,确保水质清新。
  • 敌害防治:防止老鼠、鸟等动物侵害田螺,以及大田鱼吞食小田螺。

据调查,稻田养螺每亩可增收1000元至1500元,经济效益显著。此外,田螺的排泄物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增加收益。

案例分析:江西水产科技2009年第4期

结论

稻田养螺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技术,它不仅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还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我们共同关注这项绿色农业的新兴技术,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稻田养螺,这一独特的农业模式,巧妙地结合了水稻种植和田螺养殖,实现了生态循环利用。在江西某地,当地农民通过稻田养螺,不仅增加了稻谷产量,还获得了丰富的田螺收益。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实施稻田养螺前, 要对稻田进行改造。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田块,开挖环形水沟,增加田螺的栖息空间。放养螺种时,根据稻田面积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螺种。如采用规格5克左右的幼螺,亩放种25000-30000只;放螺种规格10-15克,亩放种30-50公斤。放养时间一般在单季稻栽插前进行,放养位置以沟为主。

稻田养螺技术:利用稻田资源

田螺的饲养管理是稻田养螺成功的关键。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投饲:根据水温变化,适时调整投饲量。在适温范围内,每隔2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占螺体重的2-3%。 2.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防止高温施肥,避免污染水质。 3. 水管理:保持微流水,田水深度10-20厘米。高温时加大流量,确保水中有充足的溶氧。 4. 防敌害:防止老鼠、鸟等敌害入侵,同时注意防止大田鱼吞食小田螺。

稻田养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以2018年5月4日某地区一户农民的养殖情况为例,经过139天的养殖,收获商品规格的田螺316千克,稻谷50千克。田螺和稻谷的单价均为10元/千克,产值为3660元。成本费用1610元,其中螺种1200元、有机肥200元、石灰30元、花生麸180元、人工不计。扣除成本后所得利润2050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2.27,投资回报率较高。

稻田养螺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田养螺有望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未来,稻田养螺将与其他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