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产业面临发展瓶颈,亟待突破壮大
在广袤的农业领域,毛木耳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只是,因为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瓶颈。本文将深入剖析毛木耳产业现状,探讨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实现产业的壮大。
毛木耳产业现状分析
毛木耳,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食用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我国毛木耳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攀升。只是,在产业发展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 | 表现 |
---|---|
种植技术落后 | 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 |
品牌效应不足 | 市场竞争力弱,销售渠道单一 |
产业链不完善 | 深加工产品较少,附加值低 |
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壮大
1. 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
2. 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毛木耳品牌。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鼓励企业进行毛木耳深加工,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清河镇作为全国五大毛木耳产业基地之一,在毛木耳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为清河镇毛木耳产业发展的一些成功经验:
- 以赵店为中心,辐射14个行政村,形成3000余亩毛木耳种植基地。
- 组建12家专业合作社,提高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
- 年生产毛木耳干菜能力突破1000余万公斤。
-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毛木耳特色产业的发展。
毛木耳产业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发展瓶颈,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共同推动毛木耳产业的突破发展,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探索毛木耳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断突破传统,寻求创新。汪清县,这个被誉为“黑木耳之乡”的地方,早在1979年就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的称号,1995年更被命名为“木耳之乡”。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汪清黑木耳优良的品质,年产量约35万吨,产值超过亿元。
延安地区作为中国木耳的主要产区之一,木耳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只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延安木耳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木耳品质参差不齐,种植户收益不稳定,深加工产品较少,品牌效益不明显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延安地区积极探索产业布局,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强化生产技术培训,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种植模式上,不断加大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时探讨毛木耳标准化大棚建设,形成“上有光伏发电,下有毛木耳种植”的新型种植模式。目前,以刘楼、赵店、杨口为中心的700亩标准化大棚建设前期筹备工作正陆续开展。此外,积极探索由课堂到田间的培训模式,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联合邀请部分高校、县农业局相关专家到村、到田间、到种植大棚内进行培训,今年第三季度已举办木耳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培训8个,培训1000余人次。
在销售模式上,积极引导毛木耳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淘宝等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建设网上清河特色农产品商城。加快建设清河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平台,拓展网购网销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积极推动农业“电商换市”,引导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为破解发展瓶颈,汪清县加大对传统小锅炉治理力度,力争利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取缔传统小锅炉,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60万元,在田庙村、赵店村新上日产10万菌袋大型无污染锅炉2台。加大对废弃木耳菌袋回收力度,设置大型菌袋回收点3个,积极探索废料再利用,联合生物发电等企业进行利用回收,避免出现次生污染。
因为毛木耳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前景广阔。清河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理思路,重扶持,形成以赵店为中心辐射14个行政村3000余亩毛木耳种植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12家,年生产毛木耳干菜能力突破1000余万公斤,成为全国五大毛木耳产业基地之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了毛木耳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