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鱼种混养小龙虾,探讨技术要点与养殖模式
因为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混养模式逐渐成为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围绕夏季鱼种混养小龙虾的话题,探讨其技术要点与养殖模式。
一、混养模式的优势
混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实现多种水产品的共生共荣。与单一养殖相比,混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 提高养殖效益:混养模式可以实现多种水产品的同步收获,增加养殖收入。
- 优化生态环境:混养模式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 降低养殖风险:混养模式可以分散风险,减少单一养殖品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1. 清塘消毒
在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具体操作如下:
操作 | 用量 |
---|---|
排干池水 | 夏花鱼种放养前20天 |
平整池底、整修池埂 | 夏花鱼种放养前20天 |
清塘消毒 | 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 |
2. 苗种放养
- 防逃设施:沿池埂四周以木桩作支架,用石棉瓦建成高为50厘米的防逃墙,底部埋入土中约30厘米。
-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5~8亩为好,最好为长方形,池深2米,池面通风良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体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
- 放养时间:虾苗投放一般在5月中下旬,每亩投放规格为每公斤200尾的小龙虾10~15公斤。
3. 投饵原则
投饵要坚持“两头精,中间青”、荤素搭配和“四看四定”的原则。
- 两头精:养殖前期和后期以动物性和专用颗粒饵料投喂为主。
- 中间青:高温季节以小麦、玉米、水草等植物性饵料投喂为主。
- 四看四定:看天气、看水质、看鱼虾活动、看摄食情况,定投饵量、定投饵时间、定投饵地点、定投饵方式。
4.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调节水质、巡塘、防逃、防敌害等工作。
- 调节水质:根据水质变化,适时调整水位、施肥、增氧等。
- 巡塘:观察虾的活动情况、水质的变化情况和天气情况。
- 防逃、防敌害:做好防盗、防敌害等工作。
三、养殖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采用鱼种混养小龙虾模式,经过一年的养殖,鱼种池亩增收小龙虾5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具体案例如下:
养殖品种 | 放养数量 | 产量 | 经济效益 |
---|---|---|---|
小龙虾 | 每亩10~15公斤 | 50公斤以上 | 提高鱼种养殖效益 |
鱼种 | 按正常培育方式进行投喂 | 稳定产量 | 提高养殖效益 |
在夏花鱼种放养前20天,需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与消毒。排干池水,平整池底,整修池埂。接着,每亩使用75公斤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这一步骤至关重要,目的是彻底清除池塘中的敌害生物,如黑鱼、鲶鱼、水蛇、蛙类等,以及致病菌和寄生虫,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为了最大化水体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我们采用了主养某种品种的同时兼养其他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养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了鱼、虾、蟹、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理,调整生态养殖布局,增强养殖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水产品发病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在苗种放养前,沿池埂四周以木桩作支架,用石棉瓦建成高50厘米的防逃墙,底部埋入土中约30厘米,确保小龙虾不会逃逸。池塘面积以5~8亩为宜,最好为长方形,池深2米,池面通风良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池塘的水源需保证供水充足和及时,水体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每5亩水面配增氧机1台,以维持水质稳定。
在放养小龙虾前,需将池塘进排水口安装网栏设施,防止其他生物进入。新建的虾坑,一定要先用清水浸泡7天-10天后,再进行换水,确保水质适宜。同时,要关注茭白与龙虾混养的双丰收效果,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鱼种混养小龙虾,在不影响鱼种产量的前提下,通过混养,鱼种池可亩增收小龙虾50公斤以上。这种模式是提高鱼种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水深在1.5~2米,避免水位过低导致小龙虾早熟,造成商品虾个体偏小。一般在养殖期间,应保持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确保小龙虾和鱼种的健康生长。
日常管理中,调节水质是关键。小龙虾鱼苗混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鱼池空间,提高养殖效益。虾苗投放一般在5月中下旬,每亩投放规格为每公斤200尾的小龙虾10~15公斤。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5~6分钟,以杀灭虾体的寄生虫和致病菌。同时,要关注水草的移栽,保持水草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30%,为小龙虾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七、适时捕捞与水草种植
在虾种投放后30~40天,就可开始捕获规格在8厘米以上的成虾。捕大留小,均衡上市。条件许可时,根据池塘情况可补放虾种,实行轮捕轮放。同时,在池塘四周浅水处种植水草,如伊乐藻、水浮莲、水花生、苦草等,为小龙虾提供栖息和生长的环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夏季混养小龙虾是一种高效益的养殖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优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