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增氧技术应用于虾蟹养殖,提高水溶氧
在广阔的虾蟹养殖领域,一项名为“微管增氧”的技术正悄然兴起,为养殖户们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水中的溶氧量,更为养殖环境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微管增氧技术:高效节能的增氧神器
传统的增氧设备如水车式和叶轮式增氧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养殖需求,但它们存在增氧区域范围有限、溶氧分布不均、噪音大等问题。而微管增氧技术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传统增氧设备 | 微管增氧技术 |
---|---|
增氧区域范围有限 | 增氧区域范围广 |
溶氧分布不均 | 溶氧分布均匀 |
噪音大 | 噪音小 |
微管增氧技术通过底部充气增氧,使得池塘上下水层发生对流,氧气得到了均衡分配,从而打破了下层池底的氧债,使池底水层的溶氧得到了及时补充和提高。
微管增氧技术不仅提高了水中的溶氧量,还减少了有害气体的存在,达到了减少病害、提高产量的目的。同时,它还能促进水草的生长,保持水质稳定,为虾蟹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据相关研究资料,鱼类在溶氧3mg/L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mg/L时增大一倍。而微管增氧技术能够将水中的溶氧量提高到4.5mg/L以上,从而显著提高饵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
- 高压充气增氧:每6-10亩设1台2.2千瓦空气增氧机,铺设纳米软管,固定在池底。
- 低压充气增氧:每30亩设置1台3千瓦空气增氧机,主管道采用PVC等塑料管,支管道内径1cm。
- 配套增氧:高产养殖水面,在池塘对角各按装1台水车式增氧机,再配套微管增氧。
在实际应用中,养殖户应根据自身养殖规模和池塘条件选择合适的增氧方式。同时,正确把握增氧机开机时间也非常重要。
微管增氧,开启池塘养殖新篇章
陈德耕的池塘中,每隔6-10亩就安装了一台2.2千瓦的空气增氧机。在4月份,他在池底铺设了内径1.5厘米、管身布满微孔的纳米软管。这些软管紧贴池底,距离10厘米,管距保持在10-15米。每条软管的两端都与空气增氧机的出气口相连,确保氧气能够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池塘。
高效增氧,水质稳定,产量翻倍
微管增氧技术的应用,让陈德耕的虾蟹养殖实现了质的飞跃。与传统增氧方式相比,微管增氧具有显著的优点:
- 增氧效率高:微管能够将氧气直接输送到水底,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 水质稳定:增氧均匀,减少有害物质积累,降低病害发生。
- 节能环保:相比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微管增氧噪音低,能耗更低。
- 产量提升:通过提高溶解氧含量,虾蟹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显著提高。
据陈德耕介绍,自从采用微管增氧技术后,他的虾蟹产量提高了近两倍,而且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技术细节,因地制宜
2. 低压充气增氧:每30亩设一台3千瓦空气增氧机,使用PVC塑料管和钢筋固定,形成完善的增氧系统。
陈德耕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探索微管增氧技术的应用,并将其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中,共同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