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混养杂色蛤技术,探讨虾蛤共养模式
作者:畜产达人•更新时间:4小时前•阅读3
在生态农业的大潮中,虾池混养杂色蛤技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绿色养殖的智慧光芒。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水域的生产力,更在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一、虾池混养杂色蛤的原理
虾池混养杂色蛤,是一种基于生态平衡的养殖模式。它巧妙地利用了虾与贝类的生理和生态差异,通过贝类的滤食特性,将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型病原体转化为资源,从而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虾池蓄水深度一般在150厘米至250厘米,蛤埕水位保持在100厘米至150厘米。这种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
二、蛤苗播种
播种时间 | 放养密度 | 播种方法 |
---|---|---|
农历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 | 亩放养规格在8000粒至1200粒/公斤的蛤苗30公斤至50公斤 | 蓄水播苗,蛤埕水位15厘米至20厘米,力求均匀播种 |
三、生产管理
- 施肥培饵:播种后或虾苗放养前施足基肥,亩施粪肥50公斤,尿素10公斤。
- 适时调水:虾苗放养后15天至20天开始逐渐添水,根据季节适时调节蛤埕位。
- 清整浒苔:6月上旬至10月下旬,选择大潮期间清理浒苔。
- 虾塘投饵:虾以鲜活饵料或人工饵料为主,蛤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
- 防野害:7月至8月间,选择大潮汛期午后排水,用茶籽饼毒鱼。
四、效益分析
按水面计算,蛤亩产一般500公斤至1000公斤,对虾亩产20公斤。平均每亩虾塘产值2500元至4500元,利润1200元至2300元。
江苏赣榆县1999年对虾与杂色蛤混养面积5700亩,收获杂色蛤4800吨,对虾125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问题及建议
- 投饵不宜在蛤埕上方水面,以免蛤苗受对虾损害。
- 对虾收捕时,蛤埕干露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暴晒死亡。
先了解了虾池混养杂色蛤技术,探讨虾蛤共养模式。,接着深入虾蛤共养模式应用。
在江苏赣榆县,一项名为“虾蛤共养”的生态农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巧妙地结合了虾和蛤的养殖,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实现了生态平衡。
模式要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生产管理方面,施肥培饵是关键环节。在蛤苗播种后或虾苗放养前,需要施足基肥培养饵料浮游生物。虾苗投放后,根据水色情况,每半月左右施追肥一次。适时调水也是保证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季节变化调节蛤埕位,高温时水深,低温时水浅。此外,还要定期清理浒苔,防止其消耗水中营养盐,影响蛤苗生长。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共筑绿色未来
虾蛤共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相信这一模式将在更多地区得到应用,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