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网箱养殖法:利用网箱在水中养殖中华鲟的技术
中华鲟,又称鳇鱼、鲟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近年来,因为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中华鲟的养殖作为一种产业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华鲟网箱养殖技术,包括水域选择、网箱设置、科学饲喂、鱼病防治等关键环节。
一、选好水域
进行中华鲟网箱养殖, 要注意水域的选择。理想的水域应具备以下条件:
- 避风向阳,水面宽阔,风浪小。
- 水深5米以上,有微流水。
- 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气量每升5毫克以上。
- 既避开水上主航道,又交通便利。
二、布设网箱
- 网箱多为双层,采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制成。
- 规格大小视规模而定,长、宽通常有10米×4米、6米×4米、5米×4米和4米×3米等。
- 箱高3~4米,入水深2.5~3.5米。
- 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异,以不逃鱼、有利于水体交换为原则。
- 箱底要缝上密眼筛绢网作食台,以免饲料流失。
- 网箱一般为框架浮动式,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可随水位波动而自由升降。
三、合理放养
中华鲟种宜在冬、春季放养,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活泼、规格大且整齐。每平方米网箱放养密度如下:
体重 | 放养密度 |
---|---|
30~50 | 60~80 |
100~200 | 20~40 |
放养时用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0~15分钟。
四、科学饲喂
养殖中华鲟,须投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营养标准为:蛋白质含量40%左右,其中动物蛋白占15%以上,脂肪9%左右,碳水化合物30%左右,以及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
鱼种进箱2天内不投饲,让其适应网箱环境;2天后进行投喂,每天投喂5~6次,全箱均匀撒投,一般7天后中华鲟便喜食配合颗粒饲料。
进入正常饲养阶段,每天投喂3次,时间在上午7~8时、中午11~12时和下午6~7时,每次投喂15~20分钟,坚持“四定”原则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饲料。
日投喂量:水温20℃以下为鱼体重的0.5%~1.5%;水温20℃~30℃为2%~5%。具体应视天气、水温、水中溶氧变化及鱼摄食、生长情况合理调整。
五、鱼病防治
认真抓好鱼病防治,平时发现有死伤的鱼要随见随捞,防止污染或相互交叉感染。
每隔2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克、二溴海因0.3克交替化水泼洒于网箱水体及附近水域,以预防鱼病。
如发生车轮虫、口丝虫和舌杯虫等寄生虫病,可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2克对水全箱泼洒;发生细菌性肠炎病,可在饲料中添加0.2%的痢特灵或大蒜素,连续投喂5~6天,防治效果好。
中华鲟网箱养殖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只有掌握好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希望本文能对从事中华鲟养殖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我们谈过了中华鲟网箱养殖法:利用网箱在水中养殖中华鲟的技术。,再来谈谈中华鲟网箱养殖,创新水生养殖模式。
:中华鲟养殖新篇章
水域选择:打造理想养殖环境
选择适宜的水域是中华鲟网箱养殖成功的关键。理想的水域应具备避风向阳、水面宽阔、风浪小、水深5米以上、有微流水、水质清新无污染等特点。以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为例,该地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为中华鲟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网箱布设:精细化管理
网箱布设需专人负责,确保网箱安全。日常巡箱、记录气温、水温、投饲和发病死鱼等,观察中华鲟活动和生长情况。分箱饲养避免个体差异过大,定期清洗网箱,保持水体交换畅通。同时,加强鱼病防治,确保养殖环境健康。
技术优化:提升养殖效率
网箱养殖中华鲟具有诸多优点,如水体交换量大、氧气供给充足、鱼不易得病、养殖成活率和产量高、饲养管理集中便利等。通过技术优化,如改进网箱结构、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病害防治等,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
未来展望:拓展市场空间
因为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华鲟网箱养殖市场前景广阔。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措施,有望实现中华鲟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