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育出矮杆高产大穗小麦品种,实现短杆超高产
在广袤的田野上,我国农业科技 传来了喜讯。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种新型矮杆高产大穗小麦品种应运而生,为我国粮食丰收再添助力。
矮杆大穗,高产新篇章
德存麦20、郑麦618、临麦9号、丰德存麦20、存麦11……这些名字背后,是我国农业科学家们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这些品种的共同特点就是矮杆、大穗、高产,为我国小麦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品种名称 | 株高 | 穗长 | 穗粒数 | 千粒重 |
---|---|---|---|---|
德存麦20 | 65-76.4 | 8-9 | 34-36.2 | 42.3-45.6 |
郑麦618 | 75 | 8-9 | 34-36.2 | 42.3-45.6 |
临麦9号 | 75 | 8-9 | 34-36.2 | 42.3-45.6 |
丰德存麦20 | 70-75.8 | 8-9 | 34-36.2 | 42.3-45.6 |
存麦11 | 70-73 | 8-9 | 34-36.2 | 42.3-45.6 |
这些品种不仅具有矮杆、大穗的特点,而且抗寒、抗病、抗倒伏,为我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助力,产量攀升
矮杆高产大穗小麦品种的成功培育,离不开我国农业科技的持续投入和创新。在矮败小麦高新育种技术上,我国科研人员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传统育种到现代生物技术的跨越。
据专家介绍,我国已利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选育出“轮选981”、“轮选987”、“轮选201”等小麦新品种及一批新品系。其中,“轮选987”在所参加的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的北部冬麦区,产量都名列第一,比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
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3亿吨。其中,矮杆高产大穗小麦品种的推广种植功不可没。
未来展望,共筑粮食安全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农业科技的力量下,我国小麦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德存麦20,这个半冬性品种,以其230至232天的全生育期,展现出整齐的出苗、窄长的叶片和浓绿的叶色,抗寒性更是出类拔萃。郑麦618同样以其半直立的生长姿态和深绿的叶色,展现出强大的分蘖力和耐倒春寒的能力。
德存麦20在冬季的抗寒性上表现得尤为出色,春季起身晚,两极分化迅速,而其抗倒春寒的能力,则为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麦9号则以其适应性、高产量和多年的生产栽培数据,平均亩产达到了562至733公斤,证明了其卓越的种植价值。
抗寒性与分蘖:高产的基础
临麦9号经过接种鉴定和田间表现,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出免疫性,是一个矮杆大穗、抗寒抗病、稳产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它由山东省临沂市农科院选育,于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全生育期为230天。
郑麦618,作为大穗型小麦新品种,其穗长方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优良。其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穗长8至9厘米,平均亩穗数39至45万穗,穗粒数34至36.2粒,千粒重42.3至45.6克,这些特性都为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产纪录:创新与突破
在我国小麦育种领域,邯郸市育成的矮大穗、双国审小麦新品种众信麦998,实打实收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这个品种实现了“二降一升一稳”,即株高69厘米,比传统品种降低12%,千粒重降低1克,产量提高10%,抗倒伏性稳定。
烟农1212作为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刷新了我国小麦单产的两项记录,成为目前小麦单产最高的新品种。它以其矮杆、抗病、大穗的特点,在黄淮海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临麦9号在2021年的实打实收中,平均亩产达到了821.5公斤,刷新了山东临沂市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存麦11,由著名小麦育种家郑天存选育,最高亩产达819.5公斤,刷新了河南省2019年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
丰德存麦20在2019和2020年的连续种植中,最高亩产均超过了800公斤,显示出其稳产高产的良好特性。郑麦618则以其综合抗病性好,多年多点试验表明,产量表现稳产性好,丰产性突出。
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矮杆高产大穗小麦品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品种不仅提高了单产,还增强了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