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桃蛀野螟是一种危害杨桃的食叶害虫
杨桃,作为我国南方常见的经济水果,其甜美多汁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在杨桃的生长过程中,却有一个名为“杨桃蛀野螟”的“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杨桃的产量和品质。
一、杨桃蛀野螟的生活习性
杨桃蛀野螟,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以杨桃为主要寄主。其成虫白天在树荫下或叶片背面停息,夜晚活动频繁,有趋光性。雌虫产卵于叶片上,卵期约为7天。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危害叶片,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
形态特征 | 描述 |
---|---|
成虫 | 体长约10毫米,黄褐色,触角丝状。 |
卵 | 椭圆形,长约0.7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红褐色。 |
幼虫 | 体长约22毫米,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胴部颜色多变。 |
蛹 | 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褐色,背面色较深,腹部第五至七节的前缘各有一排小刺。 |
杨桃蛀野螟的幼虫以杨桃叶片为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影响杨桃的光合作用,降低产量。此外,幼虫还会在叶片上排泄粪便,污染果实,降低果实品质。
1. 人工防治
定期巡视果园,发现虫卵或幼虫及时摘除,集中销毁。
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杨桃,减少虫源。在杨桃生长季节,及时清除果园内的杂草,减少虫源。
在成虫发生期,采用菊酯类农药喷雾,如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杨桃蛀野螟对杨桃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确保杨桃的产量和品质,农民朋友们应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杨桃蛀野螟。
杨桃蛀野螟,又称桃蛀螟、桃斑螟等,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在我国,它广泛分布于板栗产区,尤其在长江流域最为常见。这种害虫以老熟幼虫在板栗堆果场、贮藏库、树干缝隙、落地栗蓬、坚果等处越冬。在春末夏初,杨桃蛀野螟开始活跃,以板栗、桃、李等果树为主要侵害对象。
杨桃蛀野螟的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20~26毫米,全体呈黄褐色,虫体瘦弱。复眼球形,黑色。下唇须发达,向上翘。触角丝状。胸部背面、翅面、腹部背面都具有黑色斑点。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红褐色。幼虫体长约22毫米,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胴部颜色变化较大,有暗红色、淡灰色、灰褐色等,背面颜色较深。老熟幼虫体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褐色,背面色较深。腹部第五至七节的前缘各有一排小刺。臀棘细长,末端有6根刺钩。
果实采收后及时脱粒,防止幼虫蛀入坚果。在栗园零散种植向日葵、玉米等作物,诱集成虫产卵,专门在这些作物上喷药防治或将这些作物收割后集中烧掉。清扫栗园,将枯枝落叶收集起来烧掉或深埋树下。
利用桃蛀野螟性信息激素做成诱捕器,在成虫发生期诱集成虫,以预测卵发生期,指导实施树上喷药。田间喷药适期是成虫产卵后和幼虫孵化期。常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还可试用菊酯类农药喷雾。
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杨桃蛀野螟的数量。例如,利用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蜻蜓等,以及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来抑制杨桃蛀野螟的生长和繁殖。
案例分享
在山东省泰安市,当地果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杨桃蛀野螟的发生。通过果实采收后及时脱粒,种植向日葵、玉米等诱集作物,以及采用菊酯类农药喷雾等措施,杨桃蛀野螟的发生数量显著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得到了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